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与跨界识别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1 09:45
  “可能世界”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莱布尼茨的著作中,他通过可能世界阐明了许多重要的逻辑学范畴。随着逻辑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模态逻辑的突起,逻辑学家们继承发展莱布尼茨的思想,可能世界语义学迅猛发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可能世界语义学中的重要问题,逻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广泛的争论。本文将通过结合以往逻辑学家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做一个详细的论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做如下分析:一、阐述可能世界及其特性。考察“模态逻辑可能世界”与情境语义学的“情境可能世界”两个基础概念,并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更加清晰地界定“可能世界”,解决“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中所遇到的难题,对各种可能世界观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可能世界本体论定位;二、可能世界对象与现实世界对象。对二者的对象做一个比较分析,对解决该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做一个清晰界定;三、基于主体在场性对该问题的回答。从主体在场而导致的可能世界不可观察操作出发,对可能世界对象与现实世界对象认定,指出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回答有论证窃题的谬误和世界转移错误,即把在对现实世界对象考察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用到对跨界个体同一性识别问题上。最后得出结论:承认跨越世界的...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可能世界及其特性
    一 可能世界的涵义
        (一) 模态逻辑可能世界
        (二) 情境可能世界
        (三) 模态可能世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二 可能世界本体论
        (一) 绝对实在论
        (二) 温和实在论
        (三) 语言学的非实在论
第二章 可能世界对象与现实世界对象
    一 跨界个体
    二 主体与跨界个体
        (一) 主体在场
        (二) 跨界个体本质属性界定的可行性
    三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体在场性对该问题的回答
    一 本质主义
    二 反本质主义
    三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J]. 陈素艳.  沧桑. 2009(01)
[2]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方案及其困境[J]. 张力锋.  人文杂志. 2008(05)
[3]可能世界中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分析[J]. 熊晓建.  毕节学院学报. 2008(01)
[4]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语义学比较研究探析[J]. 贾国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10)
[5]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J]. 吕进,何向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10)
[6]普兰廷卡的模态形而上学[J]. 张力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5)
[7]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两个问题[J]. 李秀敏.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01)
[8]浅析“可能世界”中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J]. 贾秀琴.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9]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影响[J]. 陈伟.  重庆社会科学. 2000(04)
[10]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主要哲学问题[J]. 陈伟,刘晓红.  社会科学辑刊. 1998(06)

硕士论文
[1]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 刘国锋.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0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910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