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因明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1-03-05 21:05
七因明源自于大乘瑜伽行宗的《瑜伽师地论》,对论辩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支撑起整个古因明学说,极具典型性;不仅如此,从对因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典性文献资料和经典著作中挖掘、比较七因明思想内涵,并给予现代语言解释和重新审视,是研究印度因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逻辑史的厘清和现代逻辑的研究均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文章在分析了七因明产生的辩论和学派背景的基础上,认为七因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萌芽到确定再到完善,七因明逐渐形成一套独树一帜且比较完备的论辩学体系。同时,七因明的七个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以核心内容“论所依”为中心,就辩论的各方面问题一一巨细的阐述,构建了一个从七个方面阐释因的理论框架。另外,运用语用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给予七因明现代的学科解释。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对七因明产生的成就以及自身的局限进行了探讨,肯定了七因明不仅是古、新因明的重要环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研究价值,从而完成了正确审视七因明的任务。文章的研究成果意在通过大众熟识的语言方式化简原典中七因明的晦涩术语;通过新的角度将七因明的正确观念、细腻推演、不足之处分别列举出来;通...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2.2 国内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七因明的产生及发展
2.1 七因明产生的背景
2.1.1 论辩背景
2.1.2 学派背景
2.2 七因明的发展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2.2 确定阶段
2.2.3 完善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七因明的内容与现代阐述
3.1 七因明的具体内容
3.1.1 七个组成部分
3.1.2 核心部分
3.2 七因明的现代学科阐释
3.2.1 语用学解释
3.2.2 心理学解释
3.2.3 逻辑学解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七因明的重新审视
4.1 七因明的成就
4.1.1 与十六句义比较
4.1.2 与《方便心论》中论辩学体系的比较
4.2 七因明的局限
4.2.1 从内容方面的分析
4.2.2 从可靠性方面的分析
4.3 七因明的现实意义
4.3.1 对古、新因明产生的影响
4.3.2 现代研究价值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J]. 武邑尚邦,顺真.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7)
[2]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J]. 张建军. 江海学刊. 2007(06)
[3]印度后期瑜伽行派的现量观——兼与西方相关思想的比较[J].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2005(04)
[4]全球化与中国逻辑研究[J]. 孙中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1)
[5]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J]. 姚南强. 世界宗教研究. 2003(04)
[6]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J]. 刚晓.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4)
[7]新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述评[J]. 杨蕾. 中州学刊. 2003(03)
[8]论因明的逻辑基本规律[J]. 黄志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9]在历史中解读 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J]. 曾祥云. 世界宗教研究. 2001(01)
[10]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J]. 郑伟宏. 法音. 1999(05)
本文编号:3065865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2.2 国内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七因明的产生及发展
2.1 七因明产生的背景
2.1.1 论辩背景
2.1.2 学派背景
2.2 七因明的发展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2.2 确定阶段
2.2.3 完善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七因明的内容与现代阐述
3.1 七因明的具体内容
3.1.1 七个组成部分
3.1.2 核心部分
3.2 七因明的现代学科阐释
3.2.1 语用学解释
3.2.2 心理学解释
3.2.3 逻辑学解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七因明的重新审视
4.1 七因明的成就
4.1.1 与十六句义比较
4.1.2 与《方便心论》中论辩学体系的比较
4.2 七因明的局限
4.2.1 从内容方面的分析
4.2.2 从可靠性方面的分析
4.3 七因明的现实意义
4.3.1 对古、新因明产生的影响
4.3.2 现代研究价值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J]. 武邑尚邦,顺真.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7)
[2]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J]. 张建军. 江海学刊. 2007(06)
[3]印度后期瑜伽行派的现量观——兼与西方相关思想的比较[J].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2005(04)
[4]全球化与中国逻辑研究[J]. 孙中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1)
[5]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J]. 姚南强. 世界宗教研究. 2003(04)
[6]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J]. 刚晓.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4)
[7]新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述评[J]. 杨蕾. 中州学刊. 2003(03)
[8]论因明的逻辑基本规律[J]. 黄志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9]在历史中解读 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J]. 曾祥云. 世界宗教研究. 2001(01)
[10]论玄奘的因明学成就[J]. 郑伟宏. 法音. 1999(05)
本文编号:3065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06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