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研究:逻辑、现实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1-05-11 04:35
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揭示了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性规律,对生物体的发展进化、生存环境、功能作用、竞争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近年来,生态位理论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普适性成为一种有效的跨学科理论分析工具,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体现出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生态位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相结合,既是对教育生态学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拓展、创新和运用,也有助于全面、深刻、动态地理解高等教育内在成长逻辑和外在发展规律,更能从实践上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推动各类院校在复杂嬗变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较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其中一些学校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校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简单模仿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倾向。为帮助该类院校走出发展困境、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准发展定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剖析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生态位
1.2.2 高校生态位
1.2.3 新建本科院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生态位理论研究概述
1.3.2 生态位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1.3.3 新建本科院校相关研究
1.4 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1.4.1 高等教育学理论
1.4.2 生态学理论
1.4.3 生命周期理论
1.4.4 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生态位理论体系构建
2.1 高校生态位理论的逻辑起点
2.1.1 高校具有生命及类生命特征
2.1.2 高等教育具有生态系统及群落特征
2.1.3 高校之间存在生态关系特征,遵循“生态位法则”
2.2 高校生态位的内涵解析
2.2.1 高校生态位基本概念体系
2.2.2 高校生态位特征表现
2.2.3 高校生态位形成与发展原则
2.2.4 高校生态位类型划分
2.2.5 高校生态位功能作用
2.3 高校生态位的核心理论
2.3.1 高校生态位宽度
2.3.2 高校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
2.3.3 高校生态位态势与扩充
2.3.4 高校生态位压缩与释放
2.4 高校生态位的成长轨迹
2.4.1 生态位的分化——分类
2.4.2 生态位的确定——定位
2.4.3 生态位的优化——特色
2.4.4 生态位的强化——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形成与演变
3.1 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遗传与变异
3.1.1 遗传:高校历史成长的内在逻辑
3.1.2 变异:环境改变的必然结果
3.2 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特征
3.2.1 新建本科院校:一种特定的高校种群
3.2.2 新建本科院校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3.3 生命周期理论下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
3.3.1 初创期——资源型生态位
3.3.2 成长期——规模型生态位
3.3.3 成熟期——稳固型生态位
3.3.4 后熟期——裂变型生态位
3.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机理
3.4.1 演变的本质:遗传与适应
3.4.2 演变的动力:竞争与共生
3.4.3 演变的方式:渐进与突进
3.4.4 演变的路径:泛化与特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现实与困境
4.1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以湖南地区为例
4.1.1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基本情况
4.1.2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定位特点分析
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现状及主要问题
4.2.1 生态位宽度较窄,资源竞争力弱
4.2.2 生态位错位与越位
4.2.3 生态位重叠度高
4.3 新建本科院校现实生态位的归因反思
4.3.1 社会环境层面
4.3.2 高校主体层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5.1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5.1.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 高校生态位指标赋值与评分
5.2.1 高校生态位评价方法:AHP层次分析法
5.2.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5.3 高校生态位模型的确定
5.3.1 高校生态位宽度模型
5.3.2 高校生态位重叠模型
5.3.3 高校生态位态势模型
5.4 新建本科院校测度与评价的应用
5.4.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宽度计算
5.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重叠度计算
5.4.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态势计算
5.4.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目标及实现策略
6.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选择
6.1.1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内涵
6.1.2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生态位特征
6.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设计
6.2.1 初创期:生态位选择与构建
6.2.2 成长期:生态位的充实与优化
6.2.3 成熟期:生态位的特化与分离
6.2.4 后熟期:生态位的稳固与创新
6.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实现
6.3.1 生态位错位策略
6.3.2 生态位分离策略
6.3.3 生态位优化策略
6.3.4 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
6.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策略实施保障——环境因子优化
6.4.1 政策环境优化
6.4.2 经济环境优化
6.4.3 文化环境优化
6.4.4 科技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180733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生态位
1.2.2 高校生态位
1.2.3 新建本科院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生态位理论研究概述
1.3.2 生态位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1.3.3 新建本科院校相关研究
1.4 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1.4.1 高等教育学理论
1.4.2 生态学理论
1.4.3 生命周期理论
1.4.4 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生态位理论体系构建
2.1 高校生态位理论的逻辑起点
2.1.1 高校具有生命及类生命特征
2.1.2 高等教育具有生态系统及群落特征
2.1.3 高校之间存在生态关系特征,遵循“生态位法则”
2.2 高校生态位的内涵解析
2.2.1 高校生态位基本概念体系
2.2.2 高校生态位特征表现
2.2.3 高校生态位形成与发展原则
2.2.4 高校生态位类型划分
2.2.5 高校生态位功能作用
2.3 高校生态位的核心理论
2.3.1 高校生态位宽度
2.3.2 高校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
2.3.3 高校生态位态势与扩充
2.3.4 高校生态位压缩与释放
2.4 高校生态位的成长轨迹
2.4.1 生态位的分化——分类
2.4.2 生态位的确定——定位
2.4.3 生态位的优化——特色
2.4.4 生态位的强化——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形成与演变
3.1 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遗传与变异
3.1.1 遗传:高校历史成长的内在逻辑
3.1.2 变异:环境改变的必然结果
3.2 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态位特征
3.2.1 新建本科院校:一种特定的高校种群
3.2.2 新建本科院校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3.3 生命周期理论下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
3.3.1 初创期——资源型生态位
3.3.2 成长期——规模型生态位
3.3.3 成熟期——稳固型生态位
3.3.4 后熟期——裂变型生态位
3.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演变机理
3.4.1 演变的本质:遗传与适应
3.4.2 演变的动力:竞争与共生
3.4.3 演变的方式:渐进与突进
3.4.4 演变的路径:泛化与特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现实与困境
4.1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以湖南地区为例
4.1.1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基本情况
4.1.2 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定位特点分析
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现状及主要问题
4.2.1 生态位宽度较窄,资源竞争力弱
4.2.2 生态位错位与越位
4.2.3 生态位重叠度高
4.3 新建本科院校现实生态位的归因反思
4.3.1 社会环境层面
4.3.2 高校主体层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5.1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5.1.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 高校生态位指标赋值与评分
5.2.1 高校生态位评价方法:AHP层次分析法
5.2.2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3 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5.3 高校生态位模型的确定
5.3.1 高校生态位宽度模型
5.3.2 高校生态位重叠模型
5.3.3 高校生态位态势模型
5.4 新建本科院校测度与评价的应用
5.4.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宽度计算
5.4.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重叠度计算
5.4.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态势计算
5.4.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目标及实现策略
6.1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选择
6.1.1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内涵
6.1.2 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生态位特征
6.2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设计
6.2.1 初创期:生态位选择与构建
6.2.2 成长期:生态位的充实与优化
6.2.3 成熟期:生态位的特化与分离
6.2.4 后熟期:生态位的稳固与创新
6.3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的目标实现
6.3.1 生态位错位策略
6.3.2 生态位分离策略
6.3.3 生态位优化策略
6.3.4 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
6.4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策略实施保障——环境因子优化
6.4.1 政策环境优化
6.4.2 经济环境优化
6.4.3 文化环境优化
6.4.4 科技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180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18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