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
本文关键词: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休谟是英国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他在其名著《人类理解研究》的第四章“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中提出了著名的归纳问题,即:有什么明确性可以在感官的当下证据之外,可以在记忆的记录之外,担保我们一任何事实的真实存在?这种明确性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休谟提出了“由经验而得来的一切结论其合理性何在?”这样一个涉及归纳法有效性的问题。后来人们将其称为休谟问题,亦称休谟难题。 “休谟问题”提出后,在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广大哲学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答。金岳霖是中国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在《知识论》、《论道》两本专著中都对“休谟问题”作了解答。在他看来,休谟不能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源自于其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指出休谟的哲学“只让他承认意象不让他承认意念;意象是具体的,意念是抽象的;他既不承认意念,在理论上他不能有抽象的思想,不承认有抽象的思想,哲学问题是无法谈得通的”①。所以,金岳霖先生指出,承认抽象的意念是解决休谟问题的关键。他认为呈现意象都无所谓摹状与规律,只有抽象的意念或概念才有摹状与规律作用,只有摹状与规律的同时作用,才能建立起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休谟问题”。在此基础上,金岳霖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等三个命题解答了休谟问题。 本文评析了金岳霖先生解决“休谟问题”的方案。探讨“休谟问题”及学术史上前贤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推进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逻辑学特别是归纳逻辑的建设和发展,澄清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关键词】:休谟问题 金岳霖 归纳原则 因果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1-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学术背景7-10
- 1.1.1 休谟与休谟问题7
- 1.1.2 休谟对“休谟问题”的解答7-9
- 1.1.3 对“休谟问题”研究的几种观点9-10
- 1.2 金岳霖在解决“休谟问题”上的学术研究成果10-11
- 1.3 选题之目的及意义11-12
- 1.4 “休谟问题”的研究现状12-13
- 第2章 金岳霖的解决方案13-23
- 2.1 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13-16
- 2.1.1 归纳原则的内容13-15
- 2.1.2 归纳原则的理论依据15-16
- 2.2 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原则16-23
- 2.2.1 归纳原则是先验的16-19
- 2.2.2 归纳原则是永真的19-23
- 第3章 对金岳霖解决方案的评析23-32
- 3.1 认识论视野中的归纳原则23-24
- 3.2 逻辑论证角度的归纳原则24-26
- 3.3 “道”和“本体论”视域中的归纳原则26-28
- 3.4 归纳原则之我见28-32
- 第4章 研究意义和启示32-36
- 4.1 研究意义32-34
- 4.2 启示34-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39
-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39-40
- 致谢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李继武;;经验思维的局限与理论思维的培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夏素敏;试析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沈跃春;;金岳霖的悖论观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逻辑:一个变动和生长着的概念[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金承光;;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审视规范逻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李孟瑞;段静;;科学史的学科交叉特性及其联结科学与人文之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邓华;;略论机械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10 李恒;;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2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