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汽车ESP故障诊断方法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10:44
  汽车ESP系统作为当前全球汽车工业界最主要的主动安全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和紧急工况制动安全性,因而可以大幅度减少由于高速转向操作时车辆失稳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可靠的保证乘员人身财产安全。汽车ESP系统作为主动安全技术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国家作为新车上市的强制化标准配置。汽车ESP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其中传感器部分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原始输入,其信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整个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先决条件,如果传感器信号系统的原始输入出现偏差或错误导致汽车ESP系统误触发或误操作,将会造成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因此汽车ESP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探讨汽车ESP系统传感器部分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其控制策略。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1章为绪论,介绍汽车ESP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汽车ESP系统的组成,汽车ESP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为汽车ESP整车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根据某A0级轿车确定ESP系统运动学模型的整车参数,由车辆高速下运动学特性、制动特性和转向特性,在Matla...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汽车ESP故障诊断方法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近7年全球各国新车ESP装配情况

中国汽车


图 1.3 2007-2008 中国汽车新车 ESP 装配率 年国内乘用车和小于 6 吨的商用车在上市时的汽车 ESP 装配率也才07 年是 4%,而到 2009 年装车率上升到 10%,2010 年到 13%,2,2012 年到 18%,仅四五年时间装车率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多。从统明显看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市场 ESP 的需求量在迅猛上升,从目的销售量、保有量及装配率来看,中国未来汽车 ESP 的市场潜力ESP 系统的研究,无论从技术积累层面还是从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都显得尤为重要和分秒必争。 ESP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SP 最早是由德国 BOSCH 在 1986 年提出这一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的于 1989 年完成较为成熟的技术研发论证,在 1993 年接手第一个

仿真设计,主界面


性的软件平台。本文所选用的汽车 ESP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使用 Ve-DYNA 软件附带 Simulink 模型设计工具进行搭建的,后文研究传感器故障快速识别算法和 ESP系统故障处理逻辑时是用的动力学模型也是基于 Simulnk 搭建的。而对于传感器故障识别算法和 ESP 系统故障处理逻辑的验证工作,则是在 Ve-DYNA 软件自带的工况模型库里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利用它强大的数据仿真能力,验证本文的故障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的可行性。2.1 Ve-DYNA 软件概述Ve-DYNA 是一款基于 Matlab 和 Simulink 的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可以进行车辆动力学的快速仿真设计,由于其计算功能强大,适用于极耗内存的最优化正交设计及相关参数估计。在现代汽车底盘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的功能开发和测试中,可以使用 Ve-DYNA 进行快速车辆动力学仿真测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线控转向汽车传感器的容错控制[J]. 田承伟,宗长富,王祥,姜国彬,何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01)
[2]基于双自适应Kalman滤波的线控转向汽车传感器故障诊断[J]. 田承伟,宗长富,姜国彬,王祥,何磊.  中国公路学报. 2009(04)
[3]现代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张丽莉,储江伟,强添刚,韩大明,邹本存.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8(01)
[4]基于SAE J1939协议的CAN总线车灯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J]. 宋立.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7(09)
[5]基于CANoe的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研制[J]. 丁志华,罗峰,孙泽昌.  汽车工程. 2007(05)
[6]用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的直接横摆力矩及车轮变滑移率联合控制研究[J]. 余卓平,高晓杰,张立军.  汽车工程. 2006(09)
[7]汽车ESP硬件与驾驶员在回路仿真试验台的开发与应用[J]. 丁海涛,郭孔辉,张建伟,付皓,吕济明.  汽车工程. 2006(04)
[8]EPS系统故障模式的分析[J]. 陈慧,邓念.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5(04)
[9]燃料电池轿车DC/DC变换器仿真控制及其故障诊断试验台的开发[J]. 孙军,廖兵该,杨林,郭海涛.  汽车工程. 2005(02)
[10]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研究进展[J]. 李亮,宋健.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5(01)



本文编号:3564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564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f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