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2:03

  本文关键词: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类”范畴 发展 演变 特点 中国逻辑


【摘要】:“类”是中国逻辑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但是,“类”最初并不是作为一个逻辑范畴出现的,它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和内容的转换之后,才逐渐在人们的思维中以逻辑思维方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认识的进步以及人类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且贯穿于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始终。本文选择对“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目标是厘清“类”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并从“类”范畴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逻辑的特性。 “类”范畴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从萌芽、产生到建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也就是“以类命为象”阶段。这一阶段的“类”即相似,反映了事物表面的共同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第二个阶段是产生阶段,也就是“察类明故”阶段。墨子提出“察类明故”的思想,旨在通过“明故”即抓住事物的本质来明确事物的“类”,墨子的“类”即是本质。第三个阶段是建立阶段,也就是“辞以类行”阶段。后期墨家在“类”即本质的基础上,对“类”范畴做出了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秦汉至西学东渐前期,“类”范畴的发展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为“类”范畴发展的深化与转折。秦末至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为分界点,是“类”范畴发展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基本上承袭了先秦的逻辑思想,对“推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类可推,又不可必推”的思想,并进一步分析了“类不可必推”的原因。但是,自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至西学东渐前期,墨家逻辑逐渐衰微,在这种情况下,“类”范畴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转折。这种转折主要体现在对“类”范畴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在逻辑上,而是和其他的学科进行了交融,出现了文化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类”范畴。 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的开始,“类”范畴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明末清初即西学东渐前期,这段时期对“类”范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类”范畴的解读上。清末民初即西学东渐后期,随着西方逻辑思想的再次输入,一批初步掌握西方逻辑知识的中国学者,展开了以西方逻辑为参照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模式。由此,中国古代逻辑中的“类”范畴就由封闭地、自身地渐进发展,进入到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崭新时期。 当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类”范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文献上看,西方学者对中国“类”范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类”范畴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本文将他们对中国“类”范畴性质的认识归纳为三点:“类”是非抽象意义上的“类”范畴;“类”是部分整体学的“类”;“类”是指“相似性”。第二个方面是对“类”范畴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解读。第三个方面是指出“类”范畴比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类”范畴的全面考察,本文认为,中国逻辑思想中“类”范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注重“类”范畴的内涵分析,中国逻辑中的“类”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本质”,这是不同于西方逻辑的重要方面。《墨经》中的推类就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类同关系进行的,墨家逻辑甚至整个中国古代逻辑的推理并没有深入地探讨类与分子之间的外延关系,它们的推理理论不是建立在外延之间的类属包含关系基础上的,而是以类同为基础的推理。由于中国古代人养成了从内涵方面理解“类”概念的习惯,推类注重实质性的分析,因此,尽管墨家逻辑也提出了“辟、侔、援、推”等具体的推论形式,但是墨家并没有对这些推论形式进行独立地、抽象地研究,这些推论形式与其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逻辑的特性是非形式化的。
【关键词】:“类”范畴 发展 演变 特点 中国逻辑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导言13-4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3-22
  • 第二节 研究现状22-40
  • 1.2.1 国内研究现状22-37
  • 1.2.2 国外研究现状37-40
  • 第三节 研究方法40-41
  • 第四节 本文结构41-44
  • 第二章 “类”范畴的萌芽与建立44-107
  • 第一节 “类”范畴的萌芽——“以类命为象”45-56
  • 2.1.1 非逻辑意义上的“类”范畴45-47
  • 2.1.2 逻辑意义上“类”范畴的萌芽47-56
  • 第二节 “类”范畴的产生——“察类明故”56-83
  • 2.2.1 本质56-72
  • 2.2.2 无类72-83
  • 第三节 “类”范畴的建立——“辞以类行”83-105
  • 2.3.1 “辞以类行”83-95
  • 2.3.2 “统类”95-101
  • 2.3.3 连类譬喻101-105
  • 本章小结105-107
  • 第三章 “类”范畴的深化与转折107-136
  • 第一节 “类”范畴的深化107-118
  • 3.1.1 “推类之难”与“类固不必可推知”108-114
  • 3.1.2 “推类之难”与“类不可必推”114-118
  • 第二节 “类”范畴的转折118-134
  • 3.2.1 “类”范畴与神学118-124
  • 3.2.2 “类”范畴与玄学124-126
  • 3.2.3 “类”范畴与理学126-134
  • 本章小结134-136
  • 第四章 西学东渐时期“类”范畴的流变136-177
  • 第一节 西学东渐前期西方“类”范畴的引入136-145
  • 4.1.1 传教士对西方逻辑的引入137-139
  • 4.1.2 对西方“类”范畴的解读139-143
  • 4.1.3 传入的西方逻辑的特点143-145
  • 第二节 西学东渐后期“类”范畴的研究145-174
  • 4.2.1 对墨家“类”范畴的反思146-149
  • 4.2.2 西方“类”范畴再次引入149-154
  • 4.2.3 对“类”范畴的比较研究154-174
  • 本章小结174-177
  • 第五章 当代西方学者对“类”范畴的研究177-201
  • 第一节 “类”范畴性质的分析178-187
  • 5.1.1 “类”是非抽象意义上的“类”范畴179-181
  • 5.1.2 “类”是部分整体学的类181-183
  • 5.1.3 “类”是指相似性183-187
  • 第二节 “类”范畴含义演变的解读187-195
  • 5.2.1 生物类188-189
  • 5.2.2 “形而上学”的类189-190
  • 5.2.3 相似群190
  • 5.2.4 解释类190-194
  • 5.2.5 语义类、类和子类194-195
  • 第三节 “类”范畴比较研究的问题195-199
  • 5.3.1 中西逻辑“类”范畴的比较195-197
  • 5.3.2 “以类取,以类予”与三段论的比较197-199
  • 本章小结199-201
  • 第六章 “类”范畴与中国逻辑的特性201-217
  • 第一节 “类”范畴发展与演变的特点201-203
  • 第二节 中西逻辑中“类”范畴的同异比较203-207
  • 第三节 中西逻辑中的演绎推理207-210
  • 第四节 中西逻辑中的类比推理210-217
  • 参考文献217-226
  • 致谢226-227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27-2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志铁;《淮南子》推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2 刘明明;;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解读“推类”[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董志铁;;“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翟锦程;;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包遵信;;“墨辩”的沉沦和“名理探”的翻译——文化史比较研究浅谈[J];读书;1986年01期

8 张晓光;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黄朝阳;;中外三种类比法的比较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崔清田;名学、辩学与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蕴;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2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672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b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