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的联系、区别及其哲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的联系、区别及其哲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从言模态 从物模态 模态逻辑系统 本质主义 哲学意义 亚里士多德 模态命题 谓词逻辑 肯定命题 逻辑哲学
【摘要】: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是模态逻辑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模态理论开始直到现代模态谓词逻辑进行了考察,阐明了从言模态和从物模态的联系、区别及其哲学意义,揭示了模态逻辑是一种本质主义的逻辑。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从言模态 从物模态 模态逻辑系统 本质主义 哲学意义 亚里士多德 模态命题 谓词逻辑 肯定命题 逻辑哲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逻辑背景下的逻辑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72004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15.1
【正文快照】: 【主持人语】本期逻辑学专栏发表的三篇论文属于逻辑哲学。逻辑哲学是对现代逻辑中一些理论问题的哲学探讨。《逻辑视域下的真理理论》指出,普特南对塔斯基真理理论的批判表明试图通过形式逻辑彻底解决哲学的真理问题是不可能的,形式化处理没有任何的哲学承诺,而真理是一个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锋;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3 郑文辉,梁庆寅;谈谈模态逻辑[J];现代哲学;1986年01期
4 翟恒兴;蔡秀芳;;无根能固吗?──解构主义新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清宇;;模态逻辑近况[J];哲学动态;1990年05期
7 刘士林;文化结构与社会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岩城见一,王琢;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路向——岩城见一教授访谈-对谈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杨晓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10 孙明湘,荣立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裕宁;;关系逻辑的哲学意义[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张惠民;;论模糊逻辑的哲学意义和实用价值[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4 孟晓青;;Topos理论的哲学意义以及辩证法的形式化[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5 郭世铭;;周延性问题[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6 刘小新;;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哲学生存论主题转向之我见[A];“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殷登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天文哲学委员会历史回顾[A];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历史回顾与工作概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一[C];2006年
8 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李书吾;陈越;;毛泽东革命创新精神对院校政治工作创新的启示[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10 吴惠巧;;全球化浪潮下的宗教对话[A];“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筑莹;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意义[N];贵阳日报;2007年
2 厦门大学 陈嘉明;哲学与教化[N];光明日报;2010年
3 姜红;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张筑莹;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思考[N];贵阳日报;2008年
5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6 史继忠;自信自觉与开创[N];贵州日报;2006年
7 傅亚庶;读《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N];文艺报;2006年
8 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N];文艺报;2001年
9 郭非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N];三明日报;2008年
10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刘海涛;“和谐”是否就是告别“斗争”[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2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萍;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于立深;公法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5年
6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章红宝;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10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2 刘甲玉;感知控制论及其哲学意义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小华;维特根斯坦论哲学的终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亚兰;本质追寻的迷惘和信念[D];厦门大学;2006年
7 张晋虎;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及其哲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3年
8 沈春雷;魏晋南北朝自然审美的道教特征及其哲学意义[D];四川大学;2003年
9 陈学铭;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管理哲学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查小飞;元系统跃迁理论及其哲学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60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86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