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公认的深刻变化,其中公民和法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的建立,意义特别深远。《民法通则》实施后,广大公民、法人通过学法用法,法律意识增强,能以具体的法律条文为依据,要求依法保障自己的权利。大量的诉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侵权的法律纠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新闻单位不但具有极大的权威,而且是政策的代言人,对其提起诉讼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更不要说要求新闻发布单位对其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自2009年《侵权责任法》颁布,我国第一次对精神损害赔偿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后,以新闻媒介及新闻业者为被告的诉讼迅速增多,说明依法行事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平台正逐渐建立,人们对于侵权人的损害赔偿要求内容也有所增加,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屡屡出现在实际审判中,可见,依法保护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成了越来越普遍的要求。由于缺乏专门的新闻法.我国在审理新闻侵权案件时,只能援引宪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而相关的条文都比较笼统。同时,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判例在我国实际审判中无法直接借鉴,而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又很难对受害人所受的伤害程度采取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我国的新闻侵权精神损害案件在审判时陷入了困难。完善我国新闻侵权损害赔偿机制,在当前法律框架下,是为解决新闻自由与人格权冲突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通过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规定的不足,最后提出对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侵权 精神损害赔偿 惩罚性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的意义10-12
- 第2章 新闻侵权的概述12-15
- 2.1 新闻侵权的概念12-13
- 2.2 新闻侵权行为的种类13-15
- 2.2.1 侵害名誉权、商誉权的行为13
- 2.2.2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13
- 2.2.3 侵害肖像权的行为13-14
- 2.2.4 侵害著作权的行为14
- 2.2.5 侵害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14
- 2.2.6 侵害信用权的行为14-15
- 第3章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15-20
- 3.1 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15-17
- 3.1.1 精神损害的含义及特征15-16
- 3.1.2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16-17
- 3.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17-20
- 3.2.1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心理需求的满足17-18
- 3.2.2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法律主体社会性的认可18
- 3.2.3 加强对加害人的制裁、威慑和教育18-19
- 3.2.4 提高侵犯人格权的犯罪成本,,实现效率最优化19-20
- 第4章 中美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比较20-29
- 4.1 中美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之比较20-22
- 4.1.1 中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20-21
- 4.1.2 美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现有的判例法及成文法21-22
- 4.2 中美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之比较22-26
- 4.2.1 中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22-24
- 4.2.2 美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原则:酌定原则24-26
- 4.3 中美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客观因素比较26-29
- 4.3.1 中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26-27
- 4.3.2 美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27-29
- 第5章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29-33
- 5.1 法官认定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自由裁量权过大29-30
- 5.2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现行的成文法难以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生活30-31
- 5.3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惩戒性效果不明显31
- 5.4 受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高,获得赔偿数额低31-33
- 第6章 完善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意见33-38
- 6.1 实现新闻侵权入法33-34
- 6.2 以司法判例作为审理案件的参考34
- 6.3 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综合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原则34
- 6.4 借鉴美国新闻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34-38
- 6.4.1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采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34-37
- 6.4.2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可以适当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后记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秀国;新闻侵权理论的新探索——《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研究》[J];采.写.编;2002年04期
2 王斌;新闻侵权的归责问题[J];声屏世界;2003年09期
3 喻小龙,陈燕;论新闻侵权的形式和预防[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郭骥;法制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刍议[J];新闻记者;2004年12期
5 刘嘉志;;论内参不构成新闻侵权[J];记者摇篮;2004年08期
6 焦波,张忠宁;浅谈新闻侵权的防范与应对策略[J];山东视听(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7 满静;王科;;关于新闻侵权基础理论的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8 吴星;杜敏;;新闻侵权的责任主体[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邢红霞;;浅谈新闻侵权[J];理论学习;2006年05期
10 贺光辉;;论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及其抗辩原则[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婧;;浅议新闻侵权与新闻自由之平衡[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2 魏永征;;舆论监督和“公众人物”[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副总编 杜亮;认定新闻侵权需要“铁案”示范[N];中国保险报;2013年
2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郭京霞;新闻侵权案件—媒体因何总是败诉[N];北京日报;2004年
3 郭京霞;新闻侵权媒体败诉多[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二马;新闻侵权的“雷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5 周颖;新闻侵权成因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2年
6 朱們 虢娟;浅议新闻侵权[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郭健斌;从新闻价值的实现看新闻侵权的产生及预防[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立新;新闻侵权抗辩22个关键词(六)[N];检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国民 王丽丽;新闻侵权:不可等闲视之[N];检察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宋识径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李存厚 “中国新闻侵权案例精选与评析”课题组成员:展江 徐迅 马军 王松苗 朱莉 李国民 李凝怿 武子征 杨慧臻 浦志强 黄晓 雷丽莉;新闻侵权:能否入法?如何入法?[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杉;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霞;新闻侵权的责任主体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庆闯;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郑文兵;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杨丽欣;论新闻侵权[D];吉林大学;2008年
5 邓煌;新闻侵权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6 陈莉;论新闻侵权的界定[D];郑州大学;2013年
7 江颖莉;新闻侵权责任豁免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焦钰凤;新闻侵权之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9 袁欣;新闻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10 蒋宏;新闻侵权责任构成的理论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4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01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