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世界性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激荡,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加速了多元文化的场域和语境的形成。面对多元文化场域中的合作与博弈,价值冲突和价值认同问题不断凸显并逐渐发展成为被广泛重视和讨论的重要核心范畴之一。在这一势不可当的历史潮流中,学术界的思考也在不断发展、深化。如何确立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原则和方向?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识辨价值冲突的动因和形式?如何拓宽当代中国的价值认同的领域和路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变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对价值世界的现实反思。本文的逻辑结构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文化的自立和融合,厘清思路、找准方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考量价值冲突的实质,从而理性审视价值冲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探寻释缓冲突的方法的同时,着力于探讨价值认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终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价值选择如何确立原则和范式提供思路。论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1引言,2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4价值认同的可能,5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价值选择。第一部分“引言”中主要介绍了三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缘起,写作所做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第二部分“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发展”中主要论述了三个部分,包括:全球化进程及其本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全球化中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向运动。这一部分主要是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放在一个时空域里去考查。第三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主要论述了:多元文化的价值意蕴、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冲突、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价值冲突。这一部分的重点移到了对价值冲突的分析,并把视野初次转向实践中的中国现代社会。第四部分“价值认同的可能”主要包括:认同与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动力、多元文化语境下价值认同的实现。这部分探讨的是关于价值认同的问题,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从认同理论的发展,到分析价值认同内在的动力机制和外在的语境。第五部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价值选择”是结论部分,也是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价值认同的困境与原则选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价值认同的实践。任何理论的意义能够体现,都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部分主要探讨如何把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落实到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共处同一时代、共存于同一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各种文化类型间,各自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征和国家特点,同时,事实上彼此之间又时刻不停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也会使得各种文化类型培养出一种相对一致的时代性。每一种文化都内含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中,每一种个体文化都依据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吸纳其他异质文化的精华,以图自身的发展壮大。于是,个体文化永不停歇的发展壮大,带动着世界文化体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不断变化中,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壮大都无法仅依靠自身孤立实现,整个文化世界愈发联系紧密,进入一个必须相互依存、沟通交流的全球化时代。作为文化核心范畴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征,这两种特征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呈现出矛盾趋向。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冲突。这种特殊的内在联系,为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话语基础,它们的辩证统一促使不同价值观和文明在相互冲突中达到相互交融,从而使价值冲突成为价值观进步的动力与契机。价值冲突是不同类型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既可能发生在不同价值主体间,也会出现在同一价值主体内部。价值冲突表现在文化上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缘起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明冲突将会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世界价值冲突的焦点。价值认同是一定价值主体对某一种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接受和追求,并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以规范交往行为。在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上,文化的多元化是价值认同的语境,人的交往是价值认同的动因,文化传统也是价值认同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个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环境等决定着价值认同的内容,教育舆论示范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价值认同的进程。达成价值共识的主要途径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培养、思想舆论的宣传和导向、通过利益调节、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来达到对个体和整合的价值观念认同的引导,通过激励机制来使个人需要满足并趋向于价值认同。中国社会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价值冲突。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既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动力,但又导致社会不安定、道德水平下降;价值冲突既能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但又造成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无序状态;价值冲突既有利于促成个体主体性人格的确立,但又致使个体在价值追求中产生迷惘和困惑。总的来说,当代中国面临着复杂的价值观发展格局,既有中西、新旧价值观的博弈,也有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的竞争。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既表现在历史发展中纵向的新旧交替,又表现在时代变化中横向的多元并存,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也是在面对复杂的价值认同局势时的顺势而为。因此,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的价值认同,主要表现为,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人民主观上自觉的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道路既是我们面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树立和夯实中国精神的能动路径。在实践的层面上,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这一价值体系鲜明的体现出它的社会主义的性质。每一种文化体系,每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都具有一定的自足性,相应地也都有一定的排他性,表现在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核上的各具特点和各有维护自己合理性的一套机制和理由,这些构成了特定的民族立场和态度。因此,正视冲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既有益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格局持续一种良性的构建,对于单一的文化类型来说,也不失为是汲取新鲜养分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本文指出价值冲突是由于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不同价值主体利益的多元化以及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导致的,探讨了共同价值建立的可能性及其建立的标准和原则等问题,并对全球化条件下的价值认同进行了分类,指出其特点是不深入、不平等、不平衡,结论认为,抓住当代中国的价值认同本质,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精神纽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润楠;;简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2 陶蕾韬;路日亮;;试论公共领域中的价值认同[J];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1期
3 谭培文;张文雅;莫凡;;利益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基本动力[J];理论学刊;2013年03期
4 刘永红;;浅谈文化价值认同与公民道德建设[J];伦理与文明;2013年00期
5 王发岐;;试论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认同体系的途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柳行;;寻求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认同[J];湖湘论坛;2007年06期
7 涂成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J];理论参考;2007年03期
8 黄丽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J];发展研究;2008年12期
9 张汉静;葛振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基于价值认同的角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梅萍;林更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J];中州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袁峰;;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林仙;;“老板娘”是“老板”?!——以一个体工商户为例谈女性的价值认同[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哈战荣;;“两个转化”、“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件分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淮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陈儒江;凝聚价值认同 构筑精神基石[N];安徽日报;2014年
2 郭建新;道德价值认同的路径探索[N];光明日报;2008年
3 浙江嘉兴 媒体人 浦江潮;“微博好新闻”的 价值认同[N];长江日报;2013年
4 刘立平;寻求教育出版价值认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端鹏;价值认同校准“精神指针”[N];济南日报;2014年
6 陈合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实现途径[N];陕西日报;2006年
7 于广河;价值认同与践行科学发展观[N];吉林日报;2009年
8 《前线》杂志社总编辑 刘陈德;人文北京的价值认同[N];北京日报;2011年
9 本报评论员;春风化雨增强价值认同度[N];鄂州日报;2014年
10 北京市新源里第四小学 沈颖;引领集体话语 传承价值认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陶蕾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宋联江;民族复兴视域中的人民军队价值认同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彤;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3 柯细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4 张博;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文化实现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朱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6 徐滕;论宪法共识[D];河北大学;2014年
7 石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8 夏燕;产品审美价值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认同度的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乔阿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田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53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35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