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欧洲影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19 13:07

  本文关键词: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欧洲影响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超验主义 内外因素合力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由于人们受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外在影响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哲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哲学基础;美国超验主义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之后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则催生了美国本土的哲学,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合力,使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落地开花,并于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 is a kind of literary thought and creative trend which is wide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nd regio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literary tradition with American 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The trend of Europe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factor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European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 after the cultural enlightenment movement, gave birth to the local philoso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came the internal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To bring Romantic Literature to the gr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th century, it created the brilliance of Romantic literatu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136)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2014DSJX021)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认为,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甚至是一场革命[1]157。因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也与美利坚民族形成初期的心理结构有关。当宗主国英国依然处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之间激烈斗争的社会体制下,英国殖民者却在北美建立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伟,孙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关于超验主义和禅宗的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敏;超验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洁平;论超验主义在艾利斯·沃克作品中的体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霞;;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与道家思想的相似之处[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4期

5 杨松;;超验主义回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4期

6 曹庆艳;;超验主义精神的一曲挽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另一种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李枝盛;熊惠平;;超验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J];前沿;2009年13期

8 刘宏;;19世纪美国文学基督和上帝形象的变异与超验主义[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常海鸽;;超验主义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影响[J];网络财富;2010年11期

10 熊莉;;超验主义的自然观与环保主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璇菲;;《悲歌》中的超验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靖;十九世纪妇女的“标志性”人物[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龙;劳伦斯的超验主义色彩[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新慧;玛格丽特·福勒《十九世纪妇女》的超验主义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孙全军;从超验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凯特·肖班的《觉醒》[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瑞雪;从超验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小妇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申玉霞;《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超验主义解读[D];河南大学;2008年

6 武捷;追寻自我—超验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觉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洪敏;从与超验主义的对比看霍桑辩证的世界观[D];安徽大学;2012年

8 程凯;从超验主义视角重新解读《愤怒的葡萄》[D];安徽大学;2013年

9 余雅萍;清教主义对超验主义的胜利[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利娜;《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的另类超验主义[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4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444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