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多元的期冀:《午夜之子》的戏仿文本分析
本文关键词: 《午夜之子》 戏仿 双重编码理论 解构 质疑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午夜之子》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的叙述,反映了印度从殖民地国家通往现代民主社会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艰辛.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午夜之子》这部作品的研究,本文指出研究的空缺,即鲜少有人关注这部小说里戏仿艺术的运用。本篇论文以加拿大理论家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尤其是其“双重编码理论”为基础,佐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通过三个角度集中剖析小说中的戏仿:人物的戏仿包含叙述者萨利姆·西奈以及其他人物;历史的戏仿包含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本身;叙述技巧的戏仿包括非线性叙事以及《一千零一夜》中叙述框架的戏仿。通过戏仿,揭示了小说对总体化的质疑,二元对立的解构,对历史建构性的展现。通过后现代戏仿的解构与游戏,萨尔曼·拉什迪不仅描绘了民主道路上印度人民经历的艰辛,而且表现出对印度未来民主与多元的期冀。
[Abstract]:Son of midnight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Indian English writer Salman Rushdie.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hero's wandering life. It reflects the hardships in the process of India's transition from colonial countries to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y. By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work "the son of midnigh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lack of research.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anadian theorist Linda Harqin's parody theory, especially its "double coding theory." Jacob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ory focuses on the parody in the novel from three angles: the parody of the characters includes the narrator Salim Sinai and other characters; The parody of history includes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y itself; The parody of narrative skills includes nonlinear narration and parody of narrative frame in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 Through parody, it reveals the doubt of collectivization in the novel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Through post-modern parody deconstruction and games, Salman Rushdie not only depicts the hardships experienced by the Indian people on the road to democracy, but also shows expectations for India's future democracy and pluralism.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戏仿——在游戏中文学[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2 刘如珍;;戏仿:一种难以回避的话语表达方式[J];艺苑;2009年05期
3 张悠哲;;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程军;;超文性戏仿:一种独特的“互文”与“对话”体裁[J];文艺评论;2013年09期
5 程军;;戏仿的夸张机制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6 程军;;戏仿与讽刺:两个家族相似概念的比较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程军;;西方文艺批评领域“戏仿”概念的界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程军;;当代戏仿的兴盛与经典的“危机”[J];天府新论;2013年06期
9 程军;;论戏仿的讽刺锋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赵倩;;“戏仿”的概念内涵及流变[J];语文学刊;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燕飞;;戏仿合法性之讨论——以利益衡量为工具[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李东樵;;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种洁;另类创新力的“戏仿”与娱乐有“度”[N];文艺报;2006年
2 杨友苏;时尚戏仿载体对生存的奇特拷问[N];文汇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汪闽燕 本报实习生 高笛;港将修法确定“戏仿”作品是否侵权[N];法制日报;2013年
4 陈玫莹;戏仿自由岂能游走在版权的边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坤宁;华夏社网络文学出版渐成规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查鸣;戏仿文学的喜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维维;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传达;互联网冲突性议题中网民评论的戏仿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雪雯;文化视域下的戏仿摄影图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傅洋;戏仿、改编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赵琳琳;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D];内蒙古大学;2016年
6 李祖威;新媒体时代的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7 孙艳妮;民主与多元的期冀:《午夜之子》的戏仿文本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胡非玄;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邢立丽;戏仿概念的历史流变和理论内涵[D];辽宁大学;2012年
10 陈凌浩;戏仿作品的保护与限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7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48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