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当代中国特色的法治伦理

发布时间:2018-02-10 21:04

  本文关键词: 法治伦理 依法治国 法治本质 民主 保障人权 和谐 德教 中国特色 党的十九大 出处:《行政论坛》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治伦理是从法治本质出发,由法治化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形态,即中西治理文化的结合、时代和传统融合、民族性和全球性统一。法治伦理的形态蕴含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特质,即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和德教。当代中国法治伦理蕴含的四个特质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构筑了当代中国法治的灵魂,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同时也是法治实践的行动方向、法治实践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踏踏实实地坚持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及德教的中国特色的法治伦理,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Abstract]:Ethics of rule of law is the principle and rule of law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rule by law and the essenc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governance culture, the fusion of times and traditions,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unity. The form of rule of law ethics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ule of law ethics, that is, democracy,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Harmonious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the ethics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become the soul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become the principles and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followed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ac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Therefore, we must always firmly adhere to the rule of law eth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harmon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伦理基础研究”(14BZZ017)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博理;;学人的时代责任与关怀——关于《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的一些感受[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01期

2 谢海定;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读《从法制到法治》[J];法学研究;2000年06期

3 蒋先福,陈兴宏;当代中国法治信念的缺失及其重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汪习根,刘澄;论当代中国法治路径的选择[J];中州学刊;2001年05期

5 胡yN文;试论当代中国法治的个性特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汤哲远;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法治现状及其成因[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张君成;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祁若冰;当代中国法治动力解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苗琰,高小清;对当代中国法治道路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10 邓慧;;“性善论”对当代中国法治的消极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制约和可能的格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蒋燕玲;刘晶瑶;;论董必武立法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3 邰建民;;依法治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邰建民;;依法治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农优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翁里;田冬;;论董必武守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陈永强;;试论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高玮;;法治与科学社会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9 姜延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10 刘铁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蒋传光;当代中国特色先进法律文化的创建及其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2年

2 张千帆;为什么《尊严》不谈法家[N];法制日报;2012年

3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邓世豹;立法引领 于法有据[N];南方日报;201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家弘;准确把握现阶段应然的“中国特色”[N];检察日报;2008年

5 蒋传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N];法制日报;2013年

6 封丽霞;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N];学习时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兢;中德持续开展“法治国家对话”[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吉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宣言[N];法制日报;2012年

9 记者 顾钱江 刘宝森 海明威 蔡敏;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10 记者 郑赫南;“两高”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边宇海;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斌;当代中国法治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刘丽强;当代中国法治心理基础培育的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任广志;当代中国法治理念的变革及其思维方式的转换[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胡月英;当代中国法治的理性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译丹;当代中国法治人文资源的选择与重组[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丽芳;论回应型法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贾雪宁;论“活法”“死法”的互补关系与当代中国法治之路的构建[D];延安大学;2009年

8 欧元雕;当代中国法治的道德基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晓飞;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浏;论当代中国法治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建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1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501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