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
本文选题:多元文化 + 协商民主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每一颗民主理论的种子都需要找到适合的文化土壤,协商民主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地区。从亚洲来看,东南亚民主矛盾的解决、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和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等都充分利用了协商民主理论。我们在关注协商民主理论本身的时候,也开始不断思考适合协商民主理论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 本文分四章来论述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架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提出文化多元的观点,进而讨论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主要包括了民主的持续性困境、边界问题、强势话语和协商不平等几个方面。第三章是总结和分析如何应对冲突,并提出构建文化基础是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必要步骤。第四章是对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进行具体构建。 本文将从国家、社会、团体和公民四个层面着手构建,通过宪政文化理想引导国家发展,充分发挥国家职能以实现建设包容型国家的理想;通过建设公共领域和推动开放的公共论坛为建设超越民族结构的社会打下基础;通过丰富的社团生活和活跃的媒介作用使公民社会的细胞充满活力;通过对公民政治能力的培养形成共同的协商理念,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
[Abstract]:Every seed of democratic theory needs to find a suitable cultural soil.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developed region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sia, the settlement of democratic contradictions in Southeast Asia, the reform of Japanese elector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have made full use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hen we focus on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tself, we also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basi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the question rai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flicts brought about by multiculturalism-mainly including the persistent dilemma of democracy, the boundary problem, the strong discourse and the inequality of negotiation.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and points out that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is the necessary step to deal with the multicultural conflict.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the group and the citizen four levels to construct,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culture ideal guide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fully displays the national function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inclusive country ideal;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promotion of an open public foru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ety that transcends the national structure, the cells of civil society are energized through the rich community life and the active role of the media;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ability to form a common concept of consultation, these four level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ultural basis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3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蒋冰晶;;沟通视域下农民信访化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石春梅;朱平;;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价值观危机及其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包华军;;结合地域文化差异加强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洪佳;;合作型信任——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宗超;李m:;;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曹丹;;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南丽军;;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再思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汪行福;;三大转向及其未来取向——为哈贝马斯80诞辰而作[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蔡明;中国海事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林鹤;戴维·佩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谷立平;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社会责任缺失[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郗华莉;论和谐宪政[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4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77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