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热致相法制备聚丙烯—聚乳酸共混中空纤维膜及其性能测试

发布时间:2018-05-03 17:13

  本文选题:聚丙烯—聚乳酸 + 中空纤维膜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年02期


【摘要】: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等规聚丙烯(iPP)-聚乳酸(PLA)共混中空纤维膜,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膜表面的聚乳酸而产生亲水性基团,从而提高共混膜的表面亲水性.讨论了热致相法制膜中稀释剂配比对于共混膜的力学性能以及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表征了水解前后膜的接触角变化.电镜结果表明,聚乳酸颗粒呈10~20μm多孔状球状粒子均匀分散于共混膜的内部和表面,两种高分子组分表现为部分相容.此外力学性能结果发现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高于iPP膜,而气体渗透性能结果证明稀释剂配比为5∶5时通量最佳.最后接触角测试表明,共混膜水解后亲水性获得大幅度提高.
[Abstract]:The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IPP) -polylactic acid (PLA) blend hollow fiber membrane was prepared by thermo-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The hydrophilic group was formed by hydrolyzing the polylactic aci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thus improving the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f the blend membrane. The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dilu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as permeability of the membranes were discussed. The contact angles of the membranes before and after hydrolysi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polylactic acid particles were 10 ~ 20 渭 m porous spherical particles dispersed uniformly on the inner and surface of the blend film, and the two polymer components were partially compatible. In addi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owed that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of the blend membra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PP membrane, and the gas permeability showed that the flux was the best when the mixture ratio of diluent was 5:5. The final contact angle test showed that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blend membrane was greatly improved after hydrolysi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2727)
【分类号】:TQ34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欣;崔淑玲;李保梅;;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0年02期

2 梁义;宋俊;程博闻;陆飞;;气隙长度与芯液浓度对纤维素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3 ;中空纤维膜分离装置的研制[J];海水淡化;1978年01期

4 沈新元,王庆瑞,陈雪英,侯震伟,杨学良,金在兴;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的纺制及其应用[J];合成纤维;1989年06期

5 刘建华;国产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在大化肥的应用[J];大氮肥;1996年01期

6 张全文,朱英智;中空纤维膜提氢技术应用总结[J];小氮肥;1997年03期

7 刘捷;武春瑞;吕晓龙;高启君;贾悦;陈华艳;王暄;;异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J];膜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8 郭培丽;陈华艳;吕晓龙;武春瑞;王暄;贾悦;高启君;;中空纤维膜表面结构对脱氧效率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2年08期

9 王颖;张慧峰;蔡荣华;张雨山;刘伟;姚颖;吴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表征与性能评价[J];盐业与化工;2013年01期

10 ;专利文摘[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天;魏永明;许振良;;中空纤维膜制备过程理论计算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肖长发;;高性能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进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3 刘捷;武春瑞;吕晓龙;;异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凭力;侯文贵;王世昌;;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传质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余彬玉;赵长生;;双酚A印迹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识别行为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刘振;周津;李会军;;聚乙烯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改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郝欣;张卫东;张泽廷;;孔隙率对中空纤维膜气体吸收过程影响的研究[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8 马晓华;许振良;刘洋;;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干燥性能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保安;吕晓龙;马世虎;;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有机物污染的清洗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10 薛娟琴;王召启;李伟达;田宇红;;中空纤维膜吸收低质量浓度SO_2的特性[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玲邋李晓佳;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环氧封头获推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于小凡;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环氧封头实现成果转化[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蔡明明;中化蓝天牵头“863”PVDF项目[N];中国化工报;2012年

4 记者 陶加;天然气脱CO_(2)首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赵引德;天津化企用金钥匙开启市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建文;迪恩涡二次流强化编织型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年

2 王建黎;聚烯烃中空纤维膜结构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张国亮;新型疏水性中空纤维膜结构填料及其精馏分离机理与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吕月霞;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CO_2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巨孟;中空纤维膜及膜接触器传质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付华峰;液相微萃取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6年

7 韩德志;氧化物微结构的调变及其在制氧和加氢脱硫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佐蒙;电解质—熔盐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志刚;高透量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的制备[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戎静;新型多孔中空纤维膜的制备[D];东华大学;2009年

4 梁琦;钛硅分子筛—氧化铝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梁yN;聚偏氟乙烯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赵秀丽;水和生物体液中三种镇痛麻醉药的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张欣欣;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晓旭;中空纤维膜制备及分离提纯乙炔工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9 于军强;中空纤维膜空调加湿系统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洁;中空纤维膜萃取分离Ce~(3+)/Pr~(3+)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9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839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