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信仰
本文选题:信仰 + 宗教 ; 参考:《学术月刊》2012年03期
【摘要】:在将"信仰"与"宗教"混同的情况下,西方一些人很难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信仰状况,甚至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看似"无"宗教,却是"有"信仰的。从《周易》开始,中国人就确立了以"天"为最高信仰,以人为关怀对象,追求"顺天应人"的人本主义信仰方式。这种信仰方式有其合理先进之处:它借多元宗教和非宗教的外壳,保持了"以人为本"的内核,有利于避免西方特别是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种流血的宗教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多保留了一点难得的稳定和安宁。但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它对现实中很严肃的重大问题关注得不够认真、不够执著、不够彻底,甚至对于自己的信仰对象也缺少彻底的追究和一贯的把握,而是任其含混不定,随意改变;对于"信仰"这种心理和行为本身,它更少有正面的、开诚布公的自觉、反思、追问和交代,而是将其当作心照不宣的约定,满足于"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停留于自发选择和盲目运用的水平。其结果便是,使人容易满足于眼前的、似是而非的所"得",而忽略在那些更大、更深远、更宝贵的东西的所"失"。在新的时代,人们既要深入理解它的特点,这是解开中华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又要充分挖掘它的资源,依据民主法治原则处理好信仰与宗教的关系,这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Abstract]:In the case of mixing "belief" with "religion", some people in the West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belief in Chinese culture, even thinking that Chinese people do not have faith. In fact, in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eems that there is no religion, but there is faith.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established the humanism belief of "heaven" as the highest belief, the object of human concern, and the pursuit of "following the sky and responding to man". This form of belief has its reasonable and advanced features: it retains the "people-oriented" core through the shell of pluralism and non-religion, and is conducive to avoiding the bloody religious conflicts that have occurred many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especially in Europ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reserved a rare stability and tranquillity. But there is also an unreasonable aspect: it pays less attention to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reality, is not serious enough, not enough thorough, even for their own belief in the object of lack of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consistent grasp, but let it be vague. Change at will; it is less positive, open, conscious, reflective, questioning, and accountable about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faith" itself, but as a tacit agreement, content with the "use of it," Care about one mind, stay in the level of spontaneous choice and blind use. The result is that it is easy to be satisfied with what is in sight, specious, and to ignore the "loss" of larger, more profound, more precious things. In the new era, people should not only deeply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 key to unraveling the riddle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fully tap its resources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 and relig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This is China's contemporary advanc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task.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6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原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王浩斌;;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杨耕;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两种文化的融合[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7 俞吾金;;“自然历史过程”与主体性的界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程彪;;超越实证与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沈亚生;;苏格拉底之死及辩证法的历史命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周鹏;台湾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拉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文;;中华文化再辉煌的八个理由[J];人民论坛;2011年21期
2 赖剑华;;赤脚大仙的第二次“创业”[J];黄金时代;2010年12期
3 沈义贞;;漫说江苏文化[J];民主;2011年07期
4 马照南;;朱熹与中华文化元典[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06期
5 李鸿亮;杨晓玉;;试论对外汉语教材对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6 ;青铜器之尊——司母戊大方鼎[J];党的建设;2010年01期
7 刘本叶;;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8 王伟;;台湾电影的现代性书写[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陈留彪;;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历史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张有恒;;浅议中华文化与我国阶层关系和谐[J];天府新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立明;;构建和谐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范明生;;“轴心时期”中华文化与西亚、南欧文化比较[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李衍年;;增强汉语汉字文化的感召力[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5 吴克明;;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解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李晓霞;王泰庆;;科学发展观与中华文化的复兴[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昌珞;;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创新(提纲)[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波;;复兴中华文化——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文霞;;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平 赵晓霞;中华文化赢得世界青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小玲 桂杰;探讨中华文化的诠释模式[N];文艺报;2005年
3 通讯员 王达三;于丹在和顺镇释“中华文化的和与顺”[N];云南日报;2009年
4 ;日本中华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记者 陈晓薇;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再做贡献[N];深圳商报;2010年
6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常委 张小冲;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记者 郭人旗;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记者 宁波 通讯员 周楠;台湾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来孝考察[N];孝感日报;2010年
9 杜国建;在博物馆里看五千年中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吕绍刚 整理;为中华文化做减法[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允卿;东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8 马晓燕;当代中国人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秀清;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杨勇勤;理查德·胡克政治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刘晓飞;浅析16-17世纪宗教宽容在西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丽彬;安徽TC镇希望小学“书法篆刻教室”综合实践活动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沈睿;伏尔泰的宗教思想及其与孔子学说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沙莎;市场经济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林杨;中国英语与中华文化[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张建青;“文化台独”思潮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贺南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岳;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教派关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学刚;冷战后全球主要文化力量消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87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