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1 08:11

  本文选题:协商民主 + 实现依据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近代的协商民主理论虽然发端于西方,但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由来已久。西方协商民主来到中国引起了学术界的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学者对中国的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地梳理与研究。中国的协商民主终于从实践形式又上升为理论,从零散到集中,从演绎到归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实践—理论”的二次飞跃。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协商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机制。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协商民主的实现依据和实现形式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引言部分重点对协商民主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一部分,协商民主理论阐述,分别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述了协商民主的涵义、特点和功能。通过两个角度的论述和比较,旨在说明: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涵义、特点和功能。另外,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中国的协商民主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结构。中国协商民主基本概念的介绍紧扣中国的现实,是本文注重时代性的一个体现。 第二部分,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协商民主的实现依据。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包括:中国的“和”文化、人民民主思想、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群众路线理论五个方面。历史依据主要从“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和旧政协的召开两个历史事件来论述。现实依据重点从协商民主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协商民主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实现形式。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立法提案制度,政府的民主决策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政治协商制度。本部分实现形式的介绍以各领域的基本职能为线索,深入挖掘各领域所蕴含的丰富的协商资源。通过国家层面的四种政治制度的介绍表明了中国协商民主是一个包含性很大的概念,除政治协商外还有丰富的内容。 第四部分,介绍中国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领域的实现形式。主要介绍了民主恳谈会制度、民主听证会制度、民主议事会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这些制度的指导下,中国的基层社会活跃着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民主评议会等多种具体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形式昭示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论证,本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中国的协商民主不是舶来品,是在中国协商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协商民主不是无本之木,中国协商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理论、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中国协商民主不仅仅指的是政治协商,还包括多领域、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并蓬勃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Abstract]:Although the modern theory of consultation and democracy originated in the West , the practice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and democracy has come from a long time . Western consultation democracy has brought about a rethinking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 China ' s political scholars have finally combed and studied the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n China .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has finally evolved from practice form to theory , from zero to concentrated , from deduction to induction , to realize the second leap of " theory - practice - theory " in Marxist philosophy . The theory of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n China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China ' s political practice , and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cours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in China ' s consulta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of China . The introduction part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ltation democracy ,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rticle .



In the first part ,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xpounds the meaning ,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nsultation democracy from two angles of the West and China respectively .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angles , it 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at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and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tructure .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from three aspects : theoretical basis , histor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basis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including five aspects of " and " culture , people ' s democratic thought , multi - party cooperation theory ,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mass line theory .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at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level .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proposal system in the people ' s congress system , the government ' s democratic decision - making system , the multi - 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n the grass - roots social field .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plea ,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hearing ,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council and the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of wage .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systems , the grass - roots society of China is active in many concrete forms of practice such as democratic supplications , community councils and democratic appraisal . These forms of practice show the broad prospect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 this article shows the author ' s point of view : China ' 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not a ship , which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negotiation political practice ;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s the basis of theory , history and reality ;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s not only political consultation , but also multi - domain and multi - level rich content ;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is not only political consultation , but also multi - domain and multi - level rich content ; China ' 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s many forms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consultation democracy will surely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卫平;;制度界面的协商民主形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王雪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生长探究[J];老区建设;2009年10期

3 韩福国;;协商民主的中国空间考察——基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党互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4 楚龙强;;协商民主、统一战线与公共决策[J];学习与实践;2008年01期

5 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国:现实景观与理论拓展[J];学术月刊;2008年05期

6 陈芳;;浅析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7 张等文;刘彤;;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8 廖珍玉;王志;;试论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9 张晋山;胡燕;;浅析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政治协商[J];传承;2008年24期

10 孙宝林;;“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英;;发展协商民主 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2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3 曹景钧;;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兴智;;我国公民文化发展逻辑:协商民主的视角——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个案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洪宝;;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思考[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10 彭正波;;协商民主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实证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第九、十届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原党组书记、研究会名誉理事、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会员 崔永年;界别协商意识有待加强[N];北京日报;2010年

2 周国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浙江日报;2011年

3 济南市委党校教授 王克群;人民政协对政治协商文化建设的作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邓述刚;建立“五个机制” 提高协商民主实效[N];贵州政协报;2011年

5 李明迪;努力推动政协工作再上新水平[N];各界导报;2005年

6 王立平;试论人民政协是开展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N];协商新报;2005年

7 龚修明;认真学习《意见》精神 切实履行政协职能[N];贵州政协报;2007年

8 谢遐龄(作者系上海市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咨询组成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民政协是政治协商主体[N];联合时报;2006年

9 本报新闻部;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提供广阔舞台[N];山西政协报;2006年

10 石明诚;落实《意见》精神 推进民主监督[N];协商新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玉;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D];南开大学;2006年

6 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兴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D];浙江大学;2008年

8 卢瑾;寻求消极保护与积极参与之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兆鑫;政策协商初论[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慧芳;县级政协的精英吸纳及构成分析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卢斌;政协组织通过协商民主参与政府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朱葛;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河南大学;2010年

4 曲明文;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倩;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西坤;政协界别角色变迁与发展趋势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左庆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D];新疆大学;2011年

8 王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猛;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涵义、制度与中国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宁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3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963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