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锰及在过氧化氢传感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05 00:28

  本文选题:二氧化锰 + 水热法 ; 参考:《化工进展》2017年09期


【摘要】:以高锰酸钾、硫酸锰、过硫酸钠等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二氧化锰(Mn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以及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后将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材料与Nafion混合后滴涂于玻碳电极(GCE)表面,构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过氧化氢传感器。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I-t)分别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考察其相应的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海胆状α-MnO_2催化剂修饰的玻碳电极对过氧化氢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其灵敏度为26.2μA·L/mmol。H2O2峰电流值在(2×10~( 6))~(0.14×10~( 3))mol/L范围内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57×10~( 6)mol/L(S/N=3)。
[Abstract]:Using potassium permanganate, manganese sulfate and sodium persulfate as raw materials, a series of MNO _ 2 / MNO _ 2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NSCT _ 2. A series of new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s were formed by mixing a certain amount of manganese dioxide with Nafion and then c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he modified electro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V) and chronoamperometric method (I-t), respectively, and their sensing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伪 -MnO _ 2 catalyst ha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hydrogen peroxide. The sensitivity is 26.2 渭 A L/mmol.H2O2 peak current value in the range of 2 脳 10 ~ (-1) (0.14 脳 10 ~ (-1) (3))mol/L).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is 0.57 脳 10 ~ (-1) (6mol / L ~ (-1) S ~ (-1) N ~ (-1).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省梅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6054) 广东省科技计划(2014A010106030,2016A010104017,2016B020241003) 广东省质监局科技计划(2017ZZ07)项目
【分类号】:O643.36;O6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子川,谢亚勃,张雪荣;二氧化锰分析方法的改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邹兴;侯丽娟;邹洁钢;;用空气直接氧化锰的水解物制备高视密度初级化学二氧化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贺桂香;;化学二氧化锰的研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4 谢亚勃,马子川,郑世钧;化学二氧化锰合成方法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万传云;王利军;沈绍典;朱贤;;合成路径对超级电容器用二氧化锰性质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9年14期

6 孙益民;李明;李国栋;;二氧化锰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Ⅰ)——电池级二氧化锰活性的快速测定[J];河南科学;1986年02期

7 何春,舒东;二氧化锰电极的可充性研究──化学改性法[J];西江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8 马艳平;洪玉珍;祝慧平;陈永;;温和条件下用硝酸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的研究[J];教师;2011年17期

9 苏侯香,钟宏,满瑞林,叶红奇;掺杂对化学二氧化锰晶型及其在浓碱介质中放电性能的影响[J];中国锰业;2000年01期

10 陈上;肖卓炳;刘建本;尹艳林;;同槽电解生成锰和二氧化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熊;杨秀双;纪丽艳;王毅;陈旭;杨文胜;;亚甲基蓝插层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剥离/组装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季辰辰;蔡长君;鲁振江;包淑娟;;层状二氧化锰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许乃才;乔山峰;唐秀花;刘宗怀;;不同形貌层状氧化锰的可控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程方益;赵建智;宋文娥;马华;李春生;陈军;;高性能二氧化锰正极活性材料的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王益;朱君;郭荣;;TritonX-100直接还原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锰及其表面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袁佳琦;范丽红;刘楠;刘宗怀;;剥离重组技术制备二氧化锰柱撑层状氧化锰多孔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一萍;孙旭辉;;二氧化锰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锂电池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8 朱刚;焦宝娟;吴雪梅;马明阳;;花球形貌层状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9 王桂玲;杜建平;张莹;邵光杰;;Co掺杂对二氧化锰超级电容器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崔艳花;刘宗怀;侯文艳;;二硫化钼与二氧化锰纳米层间的复合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刁贵强;软化学法合成氧化锰及其催化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2 蒋蓉蓉;纳米结构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黄行康;二氧化锰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前;银/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甲醛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韩康达;纳米二氧化锰催化性能及其对聚四氟乙烯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黄一帆;纳米二氧化锰吸附重金属铜、镉离子特性及安全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马贺;微/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磁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玉婷;纳米二氧化锰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胡彩园;基于纳米二氧化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郄忠伟;超级电容器用纳米二氧化锰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陈娜;离子液体辅助条件下特异形貌氧化锰的可控制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楼颖伟;纳米二氧化锰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10 秦继伟;铁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79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979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