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
本文选题:民主理论 + 协商民主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埃尔斯特是著名哲学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称赞埃尔斯特为当今世界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领军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其研究的切入点非常新颖而独特。他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从西方“制宪会议”的史料着手,对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为当今民主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为“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并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新大门。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论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作者选择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为论文选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民主的概念、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史、协商民主理论的当代背景以及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等问题,力求从理论溯源的角度揭示协商民主理论在当代复兴的缘由。然后对deliberative democracy进行中英文释义,从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语义层面、基本内涵的产生以及发展等方面阐释了将其翻译成协商民主的理由。最后分析了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的具体内涵。本段首先对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体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探讨,揭示了包含在这些理论中的协商与民主的萌芽。然后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背景和适用范围、协商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如何达成集体决策等方面对他的协商民主理论进行阐释和理解。最后,本人还探讨了哈贝马斯与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进一步思考,他的协商民主对民主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Elster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nalytical Marxism" school.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nd fields are very extensive. Rawls,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er, praised Elster as the leading soldier in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world today.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very novel and unique.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of the West, he made a deep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rovides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opens a new door for us to study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 choosing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s the topic of the thesis, and comb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the history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re discussed.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reason of the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traceability. Then it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ranslating it in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rom the semantic aspec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notation. Final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nalyzed.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paragraph first discusses Elster's theory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rational choice, and reveals the seeds of negotiation and democracy contained in these theories. Then it explains and understands hi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rom its background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otiation and democracy, and how to reach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Finally, I discus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Habermas and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Elster'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further considered, and hi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democratic 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雅丽,劳洁;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来自德加社区的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2 施翔;;论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及协商制度[J];学习与实践;2007年01期
3 李琳;;中产阶层与协商民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铁锴;王振亚;;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秦绪娜;;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6 陈婷婷;;论协商民主视角下利益关系的和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7 陆海发;张红莲;;协商民主视角下我国听证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戴桂斌;;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9 张彩琴;药丽军;;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理论差异浅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1期
10 吴晓晴;姚宁;梁巨龙;;选举与协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途径的理性选择[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曹景钧;;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张英;;发展协商民主 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5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兴智;;我国公民文化发展逻辑:协商民主的视角——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个案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正波;;协商民主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实证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2 ;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创新发展[N];浙江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维涛 文涛;协商民主的“宜昌实践”[N];人民日报;2010年
4 宁波市政协主席 王卓辉;发挥协商民主优势 服务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巴中市政协主席 熊光林;巴中市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与探索[N];四川政协报;2010年
6 魏涛;三台县政协 探索协商民主新途径[N];四川政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维涛;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N];人民日报;2010年
8 邬晓光 刘志华 何新华;协商民主的“宜昌实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浙江省湖州市政协主席 王金根;把握协商民主的特点规律 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科学化水平[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龚群;发展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张玉;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D];南开大学;2006年
5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兴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D];浙江大学;2008年
8 卢瑾;寻求消极保护与积极参与之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兆鑫;政策协商初论[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璇;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淼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协商民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猛;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涵义、制度与中国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董宁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倩;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裴静静;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康永利;协商民主在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宿婷婷;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启华;四川农村地区协商民主实践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3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98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