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彰显社会治理模式转型——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辉

发布时间:2018-06-14 09:51

  本文选题:公众参与 + 社会公众 ; 参考:《公民导刊》2012年03期


【摘要】:正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和民主政治,不仅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完善,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是国家执政理念的完善,而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中,公众积极、有序参与人大各项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现象。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辉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这既是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的表现,是国家执政理念转变的结果,反过来也促进了公民自身法制意识,促进了人大各项工作,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Abstract]: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e should rely on the masses and do everything for the masses. Expanding citizens'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is not only the perfection of the governing concept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Expanding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politics in an orderly manner is the perf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phenomenon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and orderly in the work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reporter, Wang Xuehui,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lieves that this is not only an increasingly high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result of a change in the concept of the country's ruling power, which in turn promotes citizens' own awareness of the legal system. It has promoted the work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分类号】:D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龙;隋荣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学习论坛;2011年07期

2 唐云锋;张琳琳;;试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戚驰杰;;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外资;2011年18期

4 肖芬芬;吴云昌;;NGO—公众参与的有效选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隆厚文;;评定优秀代表建议应扩大公众参与度[J];公民导刊;2011年02期

6 王预震,周义程;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陈晓明;;公众参与行为与代表执行职务行为的接轨[J];人大研究;2007年05期

8 陈建;;社会服务承诺制推行15年之反思[J];前沿;2009年09期

9 吴娟;;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吕建华;郭玲玲;;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之公众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艳;;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公众参与[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3 刘中起;;新形势下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型机制研究[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4 张祝平;;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前瞻[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仁忠;;论公共领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6 张波;;越过嚣尘之上的精神遨游——青年网络参政议事漫谈[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吉林省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国内外关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张鸣;;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兼论温州慈善事业的促进[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军;;建设幸福广东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梁誉;韩振燕;;地方政府组织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迪;古都遗址保护应更多让公众参与[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孙辉;民盟天津市委建议 重视公众参与管理城市安全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 李凡;公众参与需要高制度化[N];南方周末;2007年

4 郭恒忠;公众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N];法制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文煜;绍兴:政府的网上工作日记[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朱红军;“公众参与”背后的政府考量[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记者 傅一览;小社区的大智慧[N];杭州日报;2010年

8 沈峰;公众参与创新是公共行政的题中之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惜纯;短信竞猜多陷阱 公众参与要谨慎[N];中国质量报;2005年

10 黄小勇;从公共决策视角看公众参与[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2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闫鹏;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县人民政府行政执行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淑萍;行政分权视野下地方责任政府的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徐建;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D];复旦大学;2008年

6 汤玉权;利益、参与与地方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许继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秉辰;我国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楠楠;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肖燮楠;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态度水平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张兴强;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公众参与[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于翔;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隋荣涛;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徐书平;西藏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藏大学;2008年

8 张丽媛;公民参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府权威[D];山西大学;2008年

9 房太伟;网络化时代地方协商民主改进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涛;地方政府决策中公众参与问题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6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016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