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法制备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本文选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管式 ; 参考:《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污染低等优点,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管式SOFC具有高机械强度、高抗热冲击性能、简化的密封技术、高模块化集成性能等特点,是最接近商业化的SOFC发电技术。但是,其昂贵的制作、组装和运行成本,依然严重制约着它的广泛应用。本论文选用浸渍法这种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工艺,分别制备了管式阳极支撑SOFC、锥管式阳极支撑SOFC和PSZ多孔陶瓷支撑SOFCs,并在此基础上对电池进行组装、测试和分析研究。 采用浸渍法制备锥管状阳极支撑SOFC,并组装三节串联和五节串联的锥管状阳极支撑SOFC电堆然后分别进行测试。以氢气为燃料,三节串联电堆在800°C下最大功率密度为176mW/cm~2,开路电压为2.46V,五节串联电堆在750°C下最大功率密度为0.69W/cm~2,开路电压为4.36V,两个电堆测试表明,电堆的密封工艺以及电池材料的稳定性能是制约电堆性能的重要因素。 采用浸渍法依次制备了较短和较长的管式阳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氢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对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电池长度的增加,电池电阻明显增大,输出性能也随之下降,表明当管长较长时,阳极侧较长的电荷传递路径产生的阻抗已经明显影响了电池的性能,本文采用制备阳极电荷收集器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浸渍法制备了3节串联的PSZ多孔陶瓷支撑SOFC,以氢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对电池组及每个单电池在各个温度下的输出性能进行测试,单电池在800°C下开路电压在0.9V-1.0V附近,最大电流密度约为150mA/cm~2。由于电池组中一个单电池性能较差,因此3电池串联性能不佳。将两个较好的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最大电流密度约为75 mA/cm~2,开路电压也达到较为理想的1.8V左右。
[Abstract]: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is a new type of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lo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ubular SOF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high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simplified sealing technology and high modular integrated performance, so it is the closest to commercial SOF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However, its expensive production, assembly and operation costs still seriously restrict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ubular anode support SOFC, the cone-tube anode support SOFC and the PSZ porous ceramic support SOFCs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impregnation method, which is a low-cost and simple process. On this basis, the battery was assembled, tested and analyzed. SOFCs supported by tapered tubular anode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SOFC stacks with three series and five series were assembled and tested respectively. Using hydrogen as fuel,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three series stack is 176 MW / cm ~ (-2) at 800 掳C,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is 2.46 V,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five series stack is 0.69 W / cm ~ (2) and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is 4.36 V at 750 掳C. The sealing process of the stack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battery material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ck. A short and long tubular anode supported solid oxide fuel cell was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Hydrogen as fuel and air as oxidant were used to test the batte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he cell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battery length. The output performance also decreas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mpedance generated by the long charge transfer path on the anode side has obviously affec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y when the tube length is longer. This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successfully by the fabrication of the anode charge collector in this paper. The SOFCs supported by PSZ porous ceramics in serie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output properties of the battery pack and each single cell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were tested with hydrogen as fuel and air as oxidant.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of single cell was about 0.9V-1.0V at 800 掳C. The maximum current density is about 150 Ma / cm ~ 2. Because of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cell in the battery pack, the series performance of the third cell is not good. The maximum current density of the two better cells is about 75 Ma / cm ~ (2), and the open circuit voltage is about 1.8 V.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太,黄传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9年04期
2 Janina Molenda;Jacek Marze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与前瞻(英文)[J];电化学;2005年04期
3 黄守国,夏长荣,孟广耀;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Ag-BSB阴极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J];功能材料;2005年01期
4 隋普辉;陆雷;武相萍;吴国芳;;电子封接用微晶玻璃的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2期
5 王激扬;;国外徒步士兵用燃料电池技术进展[J];电源技术;2011年06期
6 郑锐,聂怀文,陈文霞,张向峰,温廷琏;等离子喷涂在制备中温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J];硅酸盐学报;2003年06期
7 赵新明,李德辉,孙良成,梁春雷,敖青,李胜利;溶胶-凝胶法在纳米La_(1-x)M_xCrO_3粉料制备中的应用[J];稀土;2003年06期
8 杨凌波,陈刚,胡克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材料研究与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9 崔学军;李国军;任瑞铭;;提高CeO_2基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的几种方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年01期
10 张全生;武田保雄;;过渡金属氧化物渗透对LSM-YSZ阴极性能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OFC System Model and SOFC-CHP Competitive Analysis[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吴讯驰;阮蔚桐;;网络化HVDC电池组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11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辛显双;王绍荣;占忠亮;温廷琏;;SOFC合金连接体耐高温氧化涂层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会暨第一届固态离子学青年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4 韩敏芳;彭苏萍;王立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晓锋;邵刚勤;段兴龙;赵明;闫丽;;新型SOFC电解质Ce_(0.8)Sm_(0.2)O_(1.9)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忠华;李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特性的建模和控制设计[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郑敏章;刘晓梅;张策;苏文辉;;中温SOFC阴极材料La_(1-X)Sr_XCuO_(3-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夏长荣;;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松丽;温廷琏;王绍荣;曹家弟;吕之奕;;浸渍成型管状SOFC性能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迪;戴尔“电池事件”余震:“肇事者”索尼腹背受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郎朗;索尼全球更换笔记本电脑电池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山;电动汽车:605公里不充电[N];科技日报;2010年
4 FreeMan;为电池做换“芯”手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唐春雷;让DV连续拍摄两个小时[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技术之殇:拿什么赌明天?[N];华夏时报;2011年
7 记者 王巍;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N];河北日报;2003年
8 李薇;索尼电池召回风浪波及东芝[N];北京商报;2006年
9 刘扬邋通讯员 刘时新 李之政;国家体育馆使用太阳能照明[N];北京日报;2007年
10 贵州 刘法友;无空耗可编程智能控制器[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华;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D];湖南大学;2010年
2 白耀辉;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唐玉宝;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于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阴极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于建国;煤基合成气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尚权;流延法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刘明良;单室薄膜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堆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明良;单室薄膜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堆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兄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混合系统的多级建模与仿真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10 宫云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的丝网印刷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萌;混合动力车用电池均衡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裴媛;小型全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何芳;阳极支撑型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魏五星;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性能测试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啜保昌;基于最大功率跟踪技术的WSN智能供电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赵学军;中温质子型H_2S-SOFC阳极和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昌杰;混合动力车用镍氢电池组散热性能CFD仿真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刘杨;基于高度非对称中空纤维电解质膜的微管式SOFC制备[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林航f;阳极负载IT-SOFC电解质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田治礼;高精度电池组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8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10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