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在中国环境法治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协商民主机制在中国环境法治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摘要
中国的环境法治发展迅速,在保障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公众合法的环境权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我国环境现状来看,环境法治并没有彻底改变环境污染的状况和趋势。环境法治呈现“法律高产、治理低效”的尴尬,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达到的“良法”与“善治”之目标,必须改变目前这种政府单一主体推进环境法治的现状,加强民主参与,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提高环境法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协商民主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决策合法性和科学性的民主治理形式,为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协商民主是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提出各种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审议过程的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民主治理模式。包含协商主体、范围、过程、议题、共识结果等要素,具有多元性、平等性、公共性、责任性、程序性和合法性等特征。协商民主的兴起和发展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是对当时乃至现在都占重要地位的精英民主等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和超越,对参与式民主的继承和发展,对不同民主模式中协商思想的复兴。具有有效的弥补自由主义民主的不足、提高公共决策的品质,提高决策合法性,促进积极公民的养成等价值。
中国语境的协商民主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在把握中西方协商民主时,既要对其充分地区别,也要把握其相同点。中国语境中的协商民主建构与发展,既要认清自身历史和发展困境,也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知识,完善我国的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民主的发展需要以法治为前提,但是也可以促进法治建设。协商民主弥补了代议制民主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承接了参与式民主对法治的促进。协商民主为环境法治的反思提供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公众参与形式,为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平台和价值导向,对于环境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使环境问题成为协商民主的应用实践的必然领域,同时,协商民主能够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对行政主导型环境管理模式的反思,以及协商民主与环境治理在目标、原则和行为上的内在契合,使协商民主在环境法治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行政主导型环境法治的缺失以及协商民主的法治价值使协商民主成为环境法治建设中的必然选择。国内外环境法治中的协商民主经验则使其在环境法治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中已有很多的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和行为实践的探索,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环境法治现状来看,协商民主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践行困境。总体来说,主要是协商民主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差距很大,我们通过协商民主实践可以有效改善环境法治状态的理想并没有很快实现,进一步表现为协商民主应用范围较低、主体参与有限、程序规范性不足、主体信息不对称、结果实效性缺失等。正是主体协商理念不足、主体参与权利不足、协商民主制度缺失、公民社会发展不足、协商民主的理论局限等因素制约了协商民主在环境法治中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实践困境的产生。
因此,通过协商民主的路径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治,首先就要转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环境治理主体的理念,确立环境法治协商民主的理念;其次是在目前环境信息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基础上,进一步“扩权”,赋予公众以环境立法的参与权、决议权以及提起公益诉讼的权益,保障环境法治协商民主实现的权利基础;第三,还要建立一套从议题提出到流程设计的完整协商民主程序机制,促进协商民主的规范化,并通过“硬法”和“软法”结合的模式实现协商民主制度化。在环境法治中引入协商民主,就是在现有实践探索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完善环境协商立法模式、环境协商执法模式和协商型环境司法模式。同时要完善信息公开体系建设和环境公民社会的培育,以支持配合协商民主对环境法治的促进。
通过协商民主在环境法治中应用,促进了环境法治的转型发展。首先,通过协商民主,实现了从有“法”可依到有“良法”可依的转变。其次,通过协商民主,实现了从环境管理到环境善治的转变。通过协商民主在环境法治中应用,实现多元主体在环境法治中的“协商共治”,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协商共治的环境法治。
+目录目 录 摘 要 2 Abstract 4 导论 11 1.研究背景 11 (1)缘起:环境法治的尴尬 11 (2)研究价值与意义 17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8 (1)协商民主的研究 18 (2)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的应用研究 22 (3)研究评述 28 3.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9 4.研究方法 31 第1章 协商民主:环境法治建设的新思路 32 1.1协商民主之意涵 33 1.1.1协商民主的内涵 33 1.1.2协商民主的要素 37 1.1.3协商民主的特征 43 1.1.4协商民主的产生 46 1.1.5协商民主的价值 52 1.2中国语境的“协商民主” 56 1.2.1中西协商民主的区别和联系 56 1.2.2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 58 1.3 协商民主对环境法治建设的意义 60 1.3.1现代民主与法治 60 1.3.2代议制民主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 63 1.3.3协商民主对环境法治建设的促进 65 第2章 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应用的生成逻辑 68 2.1逻辑起点:环境问题的可协商性 68 2.1.1环境问题的公共性 69 2.1.2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70 2.1.3协商民主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 71 2.2 何以可能:协商民主与环境治理的内在契合 72 2.2.1行政主导型环境管理模式的困境 73 2.2.2协商民主与环境治理的契合 75 2.3 何以必须:环境法治的反思与协商民主的价值 80 2.3.1行政主导型环境法治的缺失 80 2.3.2协商民主的环境法治价值 85 2.4 何以可行:国内外环境法治中的协商民主经验 91 2.4.1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发展:从理念到实践 91 2.4.2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适用:从西方传统到中国语境 95 第3章 中国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应用探索与制约因素 98 3.1我国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应用的实践探索 99 3.1.1环境立法中的协商民主探索 99 3.1.2环境执法中的协商民主探索 106 3.1.3环境司法中的协商民主探索 110 3.2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应用的实践困境 114 3.2.1协商民主应用范围较低 114 3.2.2协商民主主体参与有限 115 3.2.3协商民主程序规范性不足 116 3.2.4协商民主主体信息不对称 117 3.2.5协商民主结果实效性缺失 117 3.3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应用的制约因素 118 3.3.1主体协商理念不足 118 3.3.2主体参与权利不足 119 3.3.3协商民主制度缺失 119 3.3.4公民社会发展不足 120 3.3.5协商民主的理论局限 120 第4章 我国环境法治完善的协商民主路径 121 4.1理念转换:环境法治协商民主理念的确立 122 4.2公众扩权:环境法治协商民主的实现基础 123 4.3基础建构: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框架的确立 126 4.3.1确定协商议题 126 4.3.2选取协商形式 127 4.3.3选择参与主体 128 4.3.4设计协商流程 128 4.4 制度建构:硬法与软法的合作 129 4.5 过程建构: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的融入 131 4.5.1环境协商立法模式的建构 131 4.5.2环境协商执法模式的建构 135 4.5.3协商型环境司法模式的完善 138 4.6运行保障:环境法治中协商民主的支撑 139 4.6.1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140 4.6.2环境公民社会的培育 141 参考文献 14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 ◆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 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安东尼?阿伯拉斯特著:《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B ◆Beiner, R. Ed. (1995).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邦雅曼?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本杰明?巴伯著:《强势民主》,彭斌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C ◆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蔡定剑:《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 第7期。 ◆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陈俊宏:《永续发展与民主政治:审议式民主理论初探》,《东吴政治学报》1998年第9期。 ◆陈坤:《长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协商机制的构建探讨》,《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 ◆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崔之元:《卢梭新论》,载韩水法主编《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D ◆Dryzek,J.S.(1987).Rational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olitical Economy,Oxford: Blackwell. ◆戴维?杜鲁门著:《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戴维?赫尔德著:《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道格拉斯?拉米斯著:《激进民主》,刘元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E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F ◆Frank Mi chel man.( 1988 ).Laws Republ i c A , The Yale Law Jour na.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G ◆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H ◆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郝立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贺骥,刘毅,张旺,张延坤:《松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协商机制研究》,《中国水利》2005年第9期。 ◆贺龙栋:《协商民主的理论诘难与现实挑战》,《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胡鞍钢,王亚华:《转型期水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5期。 ◆胡静:《美国环境执法中的协商机制和自由裁量》,《环境保护》2007年第12期。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J ◆John S. Dryzek.(2006)Deliberative Global Politics,Polity Press. ◆Jon Elster. (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shua Cohen. (1997).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Edited by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The MIT Press. ◆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K ◆Kym licka, W. (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L ◆Lister, R. (1997a).Citizenship: Feminist Perspectives. New York:Palgrave Macm illan. ◆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艳芳:《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刘超:《“二元协商”模型对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政法论丛》2013年第2期。 ◆刘超:《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疏失与更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刘诚着:《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卢风:《人、环境与自然》,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卢梭著:《卢梭民主哲学》,陈惟和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罗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吕树明:《关于构建流域管理协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人民珠江》2009年第5期。 ◆吕忠梅、张忠民:《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的路径思考》,《环境保护》2013年第23期。 ◆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M ◆Maeve Cooke. (2000).Five Argumen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 ◆Marshal,l T. H. (1964).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Garden City: Doubleday. ◆马奔:《环境正义与公众参与—协商民主理论的观点》,《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Q ◆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 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乔治?瓦拉德兹著,何莉编译:《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R ◆任丙强:《西方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特点及其评价》,《行政论坛》2011年第1期。 S ◆Smith, Graham.(2003).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Environment,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苏向荣:《讨论、辩论与协商民主:国际气候政策制定中的工具选择》,《阅江学刊》2012年第1期。 T ◆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W ◆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汪劲:《环境法治的中国路径:反思与探索》,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年版。 ◆汪劲:《中国环境法治失灵的因素分析—析执政因素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汪劲主编:《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彬辉:《论环境法德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彬辉:《协商民主理念下加拿大公众参与环境法律实施的路径选择及对我国的启示》,《时代法学》2014年第4期。 ◆王灿发:《北京市地方环境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湖北社会科学》2007 年第 1期。 ◆王徽:《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中的协商性谈判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2期。 ◆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X ◆向玉琼:《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提升》,《理论导刊》2007年第4期。 ◆小查尔斯?爱德华?梅里亚姆著:《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毕洪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徐大伟,荣金芳,李斌:《生态补偿的逐级协商机制分析:以跨区域流域为例》,《经济学家》2013年第9期。 Y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杨建顺:《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约翰?密尔著:《论自由》,许宝骥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约翰?索利著:《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Z ◆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詹姆斯?博曼著:《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张天宝:《走向交往的主体性教育》,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昕:《论征地补偿协商机制的构建》,《宿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张郁, 丁四保:《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协商机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周珂,汪小娟:《环评脱钩: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路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周珂,汪小娟:《新常态下环境监察执法的难点和重点》,《环境保护》2015年第12期。 ◆周珂、腾延娟:《论协商民主机制在中国环境法治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周珂:《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周琳:《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共同管理制度的探讨》,《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周训芳:《环境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周彧,唐震,周海炜:《长江三角洲地区跨界水事纠纷协商机制的现状分析》,《水利经济》2007年第1期) ◆朱狄敏:《建立环境保护协商民主机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8日。 ◆朱海伦:《环境治理中有效对话协商机制建设—基于嘉兴公众参与环境共治的经验》,《环境保护》2014年第11期。 ◆朱谦:《环境民主权利构造之路径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竺效:《论公众参与基本原则入环境基本法法学》,《法学》2012年第12期。 ◆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关键词:论协商民主机制在中国环境法治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1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