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之程序正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31 17:30
【摘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而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要体现在政治协商职能的履行方面。因多方面原因所致,基层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处于“说在口头,写在文件头”、“说说容易,做做难”的尴尬境界,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落实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与中共中央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一切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程序正义理念的缺失。为此,本文尝试引入程序正义理论展开分析,认为基层政协在践行协商民主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参与者代表性有待凸显、公平公正有待显现、协商内容有待透明、程序维持有待加强等等。根据程序正义理论有关要求,本文提出破解基层政协协商民主问题的对策就在于:牢固树立民主理念,营造程序正义氛围;增强委员的代表性,扩大民主的参与面;落实中立平等原则,实现公平公正协商;完善政治协商机制,树立协商民主权威。
[Abstract]:CPPCC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a typical form of Chinese-styl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 CPPCC's promotion of the consultative peopl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function. As a result of various reasons,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work of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in the awkward state of "saying orally, writ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ocument," and "it is easy to say, but difficult to do." it is only a political gesture to promote the democrat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CPPCC consul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The crux of all problems lies in the lack of the concept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procedural justic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n the grass-roots CPPCC,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participants to be highlighted, fairness and justice to be revealed, and the content of consultation to be transparent. Program maintenanc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democratic problems in the consultation of the grassroots CPPCC: firmly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concept, build the atmosphere of procedural justice, strength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and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democracy;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neutrality and equality, realize fair and impartial consultation, perfect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uthority of consult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梳理与概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施翔;;论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及协商制度[J];学习与实践;2007年01期

3 施翔;陈作玲;;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及协商制度完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周国富;;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5 杨绍德;;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张汉为;陈勇;;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及其实践特征[J];法制与社会;2008年02期

7 廖芳;;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研究——从人民政协角度出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肖春艳;;西方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石兆文;;协商民主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麦佶妍;;人民政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平台[J];探求;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孙怀山;;论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兼论加强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3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曹景钧;;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张英;;发展协商民主 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7 张维克;;发展和完善民主协商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8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俭;;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几点思考[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彤;人民政协的政治定位与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山西省太原市政协主席 姬和平;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势及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赵彤;多角度深化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理论与实践研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傅克诚;努力探索和规范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郑宪;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三点建议[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李凤林 陈琳;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江苏省扬州市政协主席 徐益民;切实发挥人民政协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天水市政协主席 王志荣;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N];民主协商报;2005年

9 中共吉林省通化市委书记 高广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职能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徐剑;努力发挥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N];新乡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梦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高勇泽;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等文;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余育国;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勇;新时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探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黄昌尧;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之程序正义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锋;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的契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朱葛;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河南大学;2010年

5 裴静静;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宿婷婷;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赵影;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曲明文;协商民主的软法之治[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董宁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5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215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