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锰基中温脱硫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8 11:15
【摘要】: 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SCW)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密度、扩散系数、溶剂化能力等性质随温度和压力变化十分敏感,粘度和扩散系数接近气体,而密度和溶剂化能力接近液体,其在制备超细微粒材料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超临界流体技术制成的微粒具有粒径小、粒度均匀、颗粒化学成分不易被破坏、几乎无残留溶剂等诸多优点。所得产品毋须干燥、粉碎,生产过程无三废产生,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环保技术。利用超临界水较高的扩散系数,低的粘性和低的表面张力,有利于传质过程进行,可以一步将金属氧化物负载到活性炭和Al2O3上,一次性制备出负载型催化材料。利用超临界水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有毒的溶剂,不需干燥,煅烧处理,过程简单。 煤气化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洁净煤利用技术,而煤气脱硫净化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中高温煤气脱硫主要是指借助于中高温下单一或复合的金属氧化物与硫化氢或其它硫化物反应以达到将其从气相中脱除的目的。脱硫效率、硫容、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操作条件(温度、压力等)、再生性能等是评定脱硫剂优劣的重要指标。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对脱硫剂的物理性能参数及动力学性质影响很大,传统方法制备的脱硫剂在中温范围使用时,存在机械强度低,抗磨损性能差以及再生温度高等缺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旨在利用超临界水特殊的反应性能探索负载型脱硫剂的新型制备方法,选取氧化锰作为脱除H2S的主要活性组份,考察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的脱硫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模拟煤气气氛下的硫化性能。使用BET、XRD、SEM、机械强度等手段对脱硫剂表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超临界水法制备的负载型脱硫剂,活性组分上载量较高,脱硫效率较好,脱硫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2)在本实验所考察范围内,前驱体溶液浓度0.25g/ml,制备温度350℃,制备时间30 min,前驱体溶液体积100ml为最佳制备条件。 3)新鲜和再生后的脱硫剂MnO2/γ-Al2O3的机械强度明显优于载体。 4)在5个硫化-再生循环试验过程中,脱硫剂脱除硫化氢的效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最终仍能保持在初始硫容的80%左右。 5)硫化温度对脱硫剂的硫化活性影响较大,从300℃提高到550℃时,脱硫剂的H2S出口浓度低于10ppm的硫化时间由380min延长到465min。 6)较高空速可以有限地提高脱硫剂的穿透硫容,但空速过高时会使脱硫剂的脱硫效率下降,空速为3000h-1时,脱硫剂硫容最高。 7)铜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铜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剂的脱硫效率,H2S脱除效率为99.9%的硫化时间由380min延长到510min。
【图文】:

示意图,脱硫剂活性,评价装置,固定床


产于英国的 Kane-9106 型燃气分析仪,用于在线分析表 2-2 气相色谱操作条件Table 2-2 Operation conditions for GC analysisOperational parameter Numerical value柱 温(℃) 70检测器温度(℃) 160热导池温度(℃) 80汽化室温度(℃) 100氢气分压(Mpa) 0.10空气分压(Mpa) 0.10检测器电流(mA) 60

脱硫剂,载体,脱硫活性,反应活性中心


有效的增加了反应活性中心,提高吸咐剂的脱硫活性,,应该是 T350t30V100 脱硫活性较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图4-6 载体(a)及新鲜脱硫剂(b, c, d)的SEM(a)和(c): 350℃ ,30min; (b): 300℃ ,30min ; (d): 380℃ ,30min(c)(d)(a) (b)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春;张军;赵亮;刘杨先;陈洁;谢芳;盛昌栋;;超临界水中甲酸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2 陈桂芳;马春元;陈守燕;张家明;沈晓芳;张凤鸣;;超临界水气化生物质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0年01期

3 朱广用;马艳华;朱宪;;纤维素在超临界水中的反应[J];有机化学;2010年01期

4 尹开锯;邱绍宇;唐睿;张强;张乐福;刘鸿;;铁素体-马氏体钢P91和P92在超临界水中腐蚀后氧化膜多孔性分析[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0年01期

5 赵瑞壮;上官炬;娄艳茹;宋瑾;;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行为气氛效应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0年04期

6 冉献强;;水热法研究进展[J];硅谷;2010年04期

7 李颖;黄正宏;康飞宇;李宝华;;以超临界和亚临界水活化掺金属化合物的酚醛树脂制备球形活性炭(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0年02期

8 尹开锯;邱绍宇;唐睿;张强;张乐福;刘鸿;罗新;;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J];腐蚀与防护;2010年05期

9 刘彦华;申英俊;杨超;李士琦;;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10年03期

10 高晟;;法科学家测出超临界水形成的精确温度[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燕;樊红雷;武素香;王前;韩布兴;;超临界水傒加氢裂化反应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李凤仙;王伟;王博;吕剑;;生物质热化学法制取氢气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翁小乐;吴忠标;;超临界水流动式纳米材料制备技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张安龙;;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的原理和方法[A];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讲义)[C];2010年

5 刘彦华;申英俊;杨超;李士琦;;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郭立平;靳硕学;杨铮;黎明;刘传胜;付德君;叶明生;彭友贵;范湘军;;武汉大学离子辐照装置和辐照损伤研究[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全浩;;如何选择废物类生物质产业化项目?[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郝昌清;张德祥;吴亭亭;;铁基脱硫剂的动态再生[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布兴;;绿色溶剂性质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李茂生;;聚变-裂变混合堆固态产氚包层分析[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国际建材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待续)[N];中国建设报;2001年

2 陶义;“超临界水”冷却核电站技术受关注[N];中国煤炭报;2000年

3 窦光宇;应用广泛的“超临界流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衣宝葵;基于超临界水热解氧化的有机物资源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丁兆军;生物质制氢技术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晓晶;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冷堆堆芯热工与物理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黄萍萍;超声强化亚临界水萃取紫草不同极性有效成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段培高;近临界水中腈、酰胺的水解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华东;超临界流体技术在气凝胶和纳米粉体制备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强;锆合金在550℃/25MPa超临界水中腐蚀行为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沈华韵;中子连续能量时空动力学直接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徐丽萍;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中氧逸度测量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葛红光;超临界水氧化高浓度含氮有机废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岗;超临界水堆包壳候选材料蠕变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胡雨;控制系统对超临界水堆事故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晓壮;超临界水堆堆芯中子特性及核热耦合作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郭婷;添加CeO_2对ZnFe_2O_4/ASC脱除中高温煤气中H_2S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永艳;改性半焦负载(Fe,Zn,Mn)复合金属氧化物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司伟平;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锰基中温脱硫剂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靳庆麦;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中温煤气精脱硫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涛;超临界CO_2抽提对煤的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海堂;铁锰基中温煤气脱硫吸附剂的气氛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奕阳;几种制氢方法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0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530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