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行政协商法制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02:02

  本文关键词:行政协商法制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行政协商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西方协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的。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开展,协商民主作为法律理念被应用到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由此而在行政法制领域出现的典型制度如行政调解、行政和解等在我国法治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无法体现公民民主平等法律地位,在实践中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等问题突出,亟待改革创新。而近几年来悄然兴起的行政协商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并在理论上超脱于现存制度,在更高的理论层面拓展行政法治理论边界并期于实践中切实践行行政领域的民主平等法律理念,推动我国行政法制改革。本文从现行行政领域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和行政协商的区别入手,以对比式研究思路介绍了行政协商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深刻剖析现存协商民主表现形式存在的问题,阐述行政协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行政协商制度的研究,为解决我国现存问题提供经验借鉴,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行政协商法制构建程序,推进政府执法方式的改变。论文主题分为五章:第二章就行政协商制度概述。首先介绍了我国行政领域现存的协商式民主制度,并将其归类为“类行政协商”,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行政协商制度的内涵,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式特征分析。第三章行政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从西方协商民主到我国行政“平衡论”的现代行政法理念和现行宪法性权利规定,都能为行政协商法制化提供法理上支撑。第四章行政协商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我国现在“官民冲突”的现状发出,剖析“平度案”等典型事例,归纳该制度实施的紧迫性,并为行政协商制度化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第五章阐述了行政协商法制化面临的困境及阻碍因素分析。行政协商制度的发展不仅面临行政主体观念上无法真正和公民实现平等的阻碍,而且在实践中也因类行政协商制度模式的实施而造成的“拖延”状态。第六章国外行政协商立法特色及启示。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介绍其行政协商制度特点及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可供我国行政协商制度化借鉴的启示。第七章我国行政协商法制化构建。从行政协商制度化构建的基本原则、范围和条件、程序规定及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行政协商 法制化 类行政协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11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文献综述12-15
  • 1.3.1 国外文献综述12-13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3-15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15
  • 1.4.1 实证分析方法15
  • 1.4.2 比较分析方法15
  • 1.5 论文的创新点15-17
  • 1.5.1 以公众视角对行政协商进行概念解析15-16
  • 1.5.2 构建行政协商主体权责互联机制16-17
  • 第2章 行政协商制度概述17-25
  • 2.1 行政协商和“类行政协商,慨述17-21
  • 2.1.1 “类行政协商”概念的提出17-18
  • 2.1.2 “类行政协商”模式梳理18-20
  • 2.1.3 行政协商制度的概念表达20-21
  • 2.2 行政协商制度特征分析21-23
  • 2.2.1 行政协商制度凸显平等理念21
  • 2.2.2 行政协商制度适用范围广泛21-22
  • 2.2.3 行政协商制度以“合意”为目标22
  • 2.2.4 行政协商制度是一种程序性制度22-23
  • 2.2.5 行政协商制度以行政机关法定职权为限23
  • 2.3 行政协商制度的分类23-25
  • 2.3.1 行政立法协商和行政执法协商23
  • 2.3.2 事前协商和事后协商23
  • 2.3.3 群体性协商和个体性协商23-25
  • 第3章 行政协商制度的理论基础25-27
  • 3.1 人民主权理论25
  • 3.2 参与式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25-26
  • 3.3 体现平等参与的“平衡论”26
  • 3.4 宪法性权利理论26-27
  • 第4章 行政协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7-32
  • 4.1 行政协商法制化的必要性分析27-28
  • 4.1.1 分散性“类行政协商”亟待整合及提升27-28
  • 4.1.2 服务-合作型行政观念需要行政协商制度支撑28
  • 4.2 行政协商法制化的重要性解析28-29
  • 4.2.1 有利于提高行政主体的自觉能动性,避免僵硬执法28
  • 4.2.2 有利于实现行政双方的实质平等28-29
  • 4.2.3 有利于实现和谐行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29
  • 4.3 行政协商法制化的可行性分析29-32
  • 4.3.1 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念支撑29
  • 4.3.2 类行政协商模式的推行提供了实践支撑29-31
  • 4.3.3 国外关于该制度的实践提供了异域借鉴31-32
  • 第5章 行政协商法制化困境及其原因分析32-34
  • 5.1 行政协商法制化面临的困境解析32
  • 5.1.1 行政协商平等理念挑战传统行政法理念权威32
  • 5.1.2 行政协商囿于理念指导而非法制实践32
  • 5.2 行政协商法制化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32-34
  • 5.2.1 “类行政协商”模式阻碍了行政协商法制化进程32-33
  • 5.2.2 行政主体“不平等”行政理念削弱行政协商实践成效33-34
  • 第6章 国外行政协商立法特色及启示34-38
  • 6.1 国外行政协商制度的实践34-36
  • 6.1.1 美国《协商行政立法法》34-35
  • 6.1.2 日本行政立法意见公募与行政商谈制度35-36
  • 6.2 国外行政协商实践的启示36-38
  • 6.2.1 有法可依,注重效力36
  • 6.2.2 尊重并保障公民主体地位36
  • 6.2.3 注重公共理性水平建设36-38
  • 第7章 我国行政协商法制化构建38-45
  • 7.1 行政协商法制化构建的基本原则38-39
  • 7.1.1 合法原则38
  • 7.1.2 自愿原则38
  • 7.1.3 平等原则38-39
  • 7.1.4 利益均衡原则39
  • 7.2 行政协商制度适用条件和范围39-40
  • 7.2.1 行政立法中的行政协商制度39-40
  • 7.2.2 行政执法中的行政协商制度40
  • 7.2.3 行政救济中的行政协商制度40
  • 7.3 行政协商程序性法律制度40-42
  • 7.3.1 行政协商启动程序40-41
  • 7.3.2 行政协商过程程序41-42
  • 7.3.3 行政协商结果公示程序42
  • 7.3.4 行政协商事后监督程序42
  • 7.4 行政协商配套机制建设42-45
  • 7.4.1 构建主体权责互联机制42-43
  • 7.4.2 推进政府执政理念与方式的更新43
  • 7.4.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43
  • 7.4.4 提升公共理性水平43-45
  • 第8章 结论45-46
  • 8.1 宏观上构建行政协商法制体系45
  • 8.2 微观上转变行政机关综合性服务模式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承东;;浅议行政法治原则[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03期

2 袁曙宏;宋功德;;论行政法治原则的地域化[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3 吴宇;行政法治浅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陈高英;论我国行政法治化的实现条件[J];学习论坛;2002年06期

5 胡象明;“行政”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苏祖勤、徐军华著《行政法治》评介[J];江汉论坛;2002年11期

6 孙保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行政法治[J];经济师;2002年06期

7 黎映桃,胡铁民;行政法治中的辩证法视角[J];行政与法;2003年10期

8 陈文兴;社会转型期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刘伟忠,张宇;行政法治与行政效率[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10 肖富义;行政法治与服务型政府[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津明;赵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正群;;中国的行政判例与行政法治的发展[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石磊;;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综述[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倪洪涛;;具体行政法治三则[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继东;;建设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行政法治[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贵明;;浅谈行政法治[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蕊;殷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8 俞歌春;;行政法治: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俞歌春;;行政法治: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军;;行政法治视域中的城管制度初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怀德;行政法治的新挑战与新任务[N];法制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冯军;建立与完善新型行政权力分工制约机制[N];法制日报;2008年

3 王苹 钟声;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保英;依法治国中行政法治地位的新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石佑启;行政法治的法律价值思考[N];法制日报;2001年

6 李军善;我市举行依法行政专题讲座[N];金昌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刘锋;树立依法行政新“标杆”[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8 聊城大学副教授 张成立;行政问责重在实效[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莫于川;认识行政程序也必须与时俱进[N];检察日报;2004年

10 蒋云根;网络与行政法治文化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林;行政和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2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皋华萍;论行政委托[D];苏州大学;2015年

5 魏芙蓉;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李晓明;非强制行政的法理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4年

7 汤U喎,

本文编号:268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68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