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布时间:2017-04-17 09:26

  本文关键词: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中国人就追寻着没有皇权专制的民主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民主和共和在华夏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65年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念,经历从轻视法制到重视法制,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同时治国理政方式的改进在新的历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治国理念的重大进步。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决心和气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并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治国理政优良方式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与否,不仅要立足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和法治中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法治逐渐演变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过程。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否称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其人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大凡中西方国家,治理方式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法治取代人治,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从治理方式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应该是一部人治逐渐退出历史长河、法治日益发展为时代主流的历史。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突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要坚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展望,法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之日,就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推动治国理政全面进入法治轨道。只有一切公权力及其行使首先做到依法产生、受法制约,任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与法治背道而驰的行为受到法律追究,法律才会在人民心中真正成为诈义的依据、公正的代表,才能赢得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笔者以治国理政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核心概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研究方向,运用历史文献、过程分析和系统论述相结合的方法,从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一现实性、实践性很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入贯彻和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执政方式、根本宗旨以及工作方针的理论精神,加强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法治推动和保障中国梦的实现。从而达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成法治政府,通过去地方化行政化推进司法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并建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现代化的治国理政方式成功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会梦想成真。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外,正文一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主要是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并结合历史对中国古代、现代以及中西方法治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探究;第二章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三、四、五章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召开期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贡献和重要发展;第六章至第八章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探索;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从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出发论述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重点研究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探究十八大以后治国理政法治化的方向和道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法治 治国理政 基本方式 深刻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0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导论10-21
  • 一. 问题提出10-11
  • 二.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1-12
  • 三. 研究现状述评12-17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12-14
  • (二) 国内相关学科研究成果14-16
  • (三)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6-17
  • 四. 研究思路17
  • 五. 研究目标17-18
  • 六. 研究内容18-19
  • 七. 研究方法19
  • 八.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19-21
  • 第一章 、巩固人类文明成果最有效的方式———法治21-39
  • 一、人治与法治的法理辨析—基于中西比较21-25
  • 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与法治的关系探析25-28
  • 三、中国古代礼法文化对法治观念的影响28-30
  • 四、中国古代改革者法治探索的经验得失30-33
  • 五、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论探究33-35
  • 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理论内涵及辨证关系35-39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39-48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及其消亡规律的论述39-41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苏联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进一步探索以及经验教训41-43
  • 三、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法治思想43-45
  • 四、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状况及经验教训45-48
  • 第三章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法治建设的理论探索48-59
  •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理论48-49
  •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融合创造49-50
  • 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50-54
  • 四、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创新54-55
  • 五、法治国家建设的体系化、制度化特征55-56
  • 六、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法治理念的进一步完善56-57
  • 七、“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对法治环境的理论保障57-59
  • 第四章、改革开放前后法治的现状及实践探索59-70
  • 一、建国以后30年法制概况59-60
  • 二、三个阶段中国法制状况的特点分析60-61
  • 三、法律制度的重建阶段61-70
  • (一)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61-63
  • (二) 政府的行政权力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63-64
  • (三) 迅速健全各级司法机构64-67
  • (四) 普法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法制素质67-70
  • 第五章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70-76
  • 一、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建设快速发展70-72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70-71
  • (二) 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71-7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72-73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73-74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和意义74-76
  • 第六章、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76-83
  • 一、法律缺乏必要的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76-77
  • 二、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77-78
  • 三、经济立法占多,社会立法和生态立法滞后78-79
  • 四、政府在行政方面控制过多,法治监管过少79-80
  • 五、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80-83
  • 第七章、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治国理政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83-103
  • 一、习近平的宪法法治观——依据宪法治国理政83-89
  • 二、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和要求89-90
  •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90-93
  • 四、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93-94
  • 五、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推进治国理政活动的法治化94-96
  • 六、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96-98
  • 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98-101
  • 八、政法队伍建设是法治环境中的必备软件101-103
  • 第八章、治国理政法治化的方向道路与实施途径103-125
  • 一、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布局103-106
  • 二、法治国家是中国梦的法治内涵106-107
  • 三、把法治观念、法律精神融入全民心中107-113
  • 四、通过对旧的法律体系的清理和重建,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113-114
  • 五、通过法律,加强社会立法和生态立法114-116
  • 六、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16-117
  • 七、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工作117-120
  • 八、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120-123
  • 九、建立违宪审查制度123-125
  • 结束语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4
  • 致谢134-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宋维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3 郭道晖;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与我国法治与法学的现代化[J];法学;1998年01期

4 张武扬;;一路风雨一路歌——政府法制工作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江淮法治;2005年12期

5 胡鞍钢,过勇;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6 贾焕银;;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法律权威与公正司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张荆;;社会变迁中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状况与国家治理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席文启;;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9 ;应对环境危机 保障国民健康与生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01期

10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法学会;[N];法制日报;2012年

2 程伟礼 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研究员 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N];解放日报;2015年

3 ;[N];人民公安报;2013年


  本文关键词: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2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