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19: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公共精神是促进社区乃至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的精神力量,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构建社区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价、衡量社区公共精神,促进公共精神培育,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精神的价值意蕴是构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的前提,社区共同体与公共精神两个范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两者有紧密的双向逻辑关联:一方面,公共精神培育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另一方面,社区共同体建设是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载体。社区公共精神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与整合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构建公共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阐述的思想--联合共同体、信仰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思想是研究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思想;纵观西方社会学者的研究,可以梳理出共同体由传统走向现代,公共精神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现代化过程;蕴含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的价值意蕴
    2.1 社区公共精神的基本内涵
        2.1.1 社区共同体
        2.1.2 社区公共精神
    2.2 社区共同体建设与公共精神的双向逻辑关联
        2.2.1 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公共精神培育
        2.2.2 公共精神培育的载体--社区共同体建设
    2.3 社区公共精神的当代价值
        2.3.1 社区公共精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2.3.2 社区公共精神聚合社区凝聚力
第三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
        3.1.1 马克思联合共同体思想
        3.1.2 列宁信仰共同体思想
        3.1.3 毛泽东民族共同体思想
    3.2 西方社会共同体思想与公共精神理论
        3.2.1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共同体
        3.2.2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公共精神
    3.3 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
        3.3.1 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式共同体思想
        3.3.2 道家思想中的和谐共同体思想
        3.3.3 墨家思想中的利益共同体思想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3.4.1 社会治理的权威主义关照--党政同责
        3.4.2 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落实--共建共治共享
        3.4.3 社会治理的底线原则--法制保障
第四章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
    4.1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价值导向原则
        4.1.2 全员参与原则
        4.1.3 主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实用性原则
    4.2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结构
        4.2.1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因素分析
        4.2.2 社区公共精神评价体系构成
    4.3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分析
        4.3.1 民主法治
        4.3.2 公平正义
        4.3.3 社会参与
        4.3.4 责任担当
        4.3.5 邻里和睦
        4.3.6 诚信互惠
    4.4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评价体系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越治理理论:治理的中国样态及其构建[J]. 周莉,魏崇辉.  领导科学. 2017(26)
[2]制度理性、社会质量与优良诚信伦理文化的实践——价值共契#1#基于现代公序良俗社会之卓越治理的理念与逻辑[J].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平正义的价值引领与实践进路[J]. 张二芳.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12)
[4]公德先行的逻辑[J]. 肖楠楠.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01)
[5]后单位制时代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从地域共同体到精神共同体[J]. 尹广文,林秀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6]中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 高石磊.  求实. 2014(06)
[7]担当·定力·规矩——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新概念、新韬略[J]. 孙业礼.  党的文献. 2014(02)
[8]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J]. 程天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4(01)
[9]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精神[J]. 肖飞飞,戴烽.  求实. 2012(11)
[10]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以“差序格局”为视角的分析[J]. 卞桂平.  江汉论坛. 2012(08)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研究[D]. 王雅丽.清华大学 2016
[2]农村社区凝聚力影响因素研究[D]. 杨辉.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 邹亚楠.长沙理工大学 2016
[2]当代我国青年公共理性精神研究[D]. 黎远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
[3]论公共精神与公务员德性的建构[D]. 蒿凯.河南师范大学 2015
[4]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究[D]. 叶长丽.华中师范大学 2013
[5]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D]. 李曼.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96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96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