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18 11:23
本文关键词:以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和显著成就,但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社会状态是否存在和谐问题,是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论述了和谐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了时代最强音。这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具有了较强的时代动态性。本文运用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从传统“和文化”以当代实践相结合的现实维度,揭示出这一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在此基础上,又将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和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明晰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下树立为民利民的治国理念的理论基础。 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容。从历史的维度梳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涵。指明了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揭示了这种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实现的条件。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这种未来和谐社会的“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水平和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实现大多数人民主的制度的实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本文的第二部分着重论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内容。“和文化”可以说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科学内涵。丰富的“和”思想体现在“和生万物”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衷共济”的处世观等等诸多方面。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和文化”在数千年的延续和历史沉淀中,始终保持了其独特性和影响力。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都无法摆脱“和文化”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纽带作用,它无疑成为构建和谐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对传统“和文化”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现时期理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能够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虽然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与“和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由于“和文化”产生的历史年代具有局限性,造成其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成分:第一、不谈生产力而缺乏实践意义。古代农耕经济造成了历朝历代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忽视;第二、重视道德伦理而缺乏制度保障。“和文化”思想中,仁人志士将对于社会的希望和报复都寄托于所谓开明的君王身上,而君王作为一个存有私欲的个体,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这就造成了其自身结构的不和谐;第三、秩序和谐与效益增长的矛盾。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作为大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秩序保持一种可以延续的均衡与和谐,总是认为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会导致变动,所以往往采取的是压抑超越、抑制发展的政策。这种向低水平看齐的习惯,妨碍了社会效益的大步提升。本文最后论述立足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文化”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兼顾效益与公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统一、完善法制制度、开展和平外交,,通过这多个方面的论述,丰富了我们对于“和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内涵,也说明本文写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 和谐社会 传统“和文化” 比较分析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D092;D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8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16-17
- 1.3.1 基本思路16-17
- 1.3.2 创新之处17
- 1.4 研究方法17-18
- 2 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概述18-25
- 2.1 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总体图景18-21
- 2.1.1 和谐社会的状态描述18-19
- 2.1.2 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19-20
- 2.1.3 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20-21
- 2.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21-23
- 2.2.1 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21-22
- 2.2.2 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22-23
- 2.3 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实现条件23-25
- 2.3.1 “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23
- 2.3.2 重要条件和保证23-25
- 3 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概述25-31
- 3.1 “和文化”思想的由来25-27
- 3.1.1 “和文化”思想的生成背景25-26
- 3.1.2 “和文化”思想的形成轨迹26-27
- 3.2 “和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27-29
- 3.2.1 “和生万物”的宇宙观27-28
- 3.2.2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28
- 3.2.3 “和而不同”的价值观28-29
- 3.3 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的价值体现29-31
- 3.3.1 化解社会矛盾29
- 3.3.2 调节国际争端29-31
- 4 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与“和文化”思想的比较分析31-35
- 4.1 避免“两个极端”的出现31
- 4.1.1 从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视角全盘否定“和文化”的当代价值31
- 4.1.2 过分强调“和文化”的合理观念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31
- 4.2 传统“和文化”思想与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31-33
- 4.2.1 秉承整体系统观的哲学基础31-32
- 4.2.2 发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32
- 4.2.3 坚持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32-33
- 4.3 立足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文化”的弊端33-35
- 4.3.1 忽视社会生产而缺乏实践意义33-34
- 4.3.2 重视道德伦理而缺乏制度保障34
- 4.3.3 空谈秩序和谐而缺乏公平正义34-35
- 5 立足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35-40
- 5.1 生产发展与经济建设35-36
- 5.1.1 和舟共济发展社会生产力35
- 5.1.2 “天人合一”坚持可持续发展35-36
- 5.1.3 和以处众兼顾效益与公平36
- 5.2 制度完善与社会进步36-40
- 5.2.1 以人为本完善法制制度36-37
- 5.2.2 以和为贵维护民族团结37
- 5.2.3 鼎鼐调和实现“中国梦”37-38
- 5.2.4 和而不同促进国家统一38
- 5.2.5 求同存异开展和平外交38-40
- 6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3-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亮;;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的三个维度[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王淑梅;王艳华;;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魏伟;;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4 田启波;黄月细;;解读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J];江汉论坛;2006年12期
5 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年02期
6 詹向红;儒家和谐观的现代解读[J];江淮论坛;2005年05期
7 帅传系;;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8 张岂之;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J];孔子研究;1986年03期
9 陈世润;崔艳华;;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浅析[J];前沿;2007年09期
10 王殿明;李海玲;;“和”与马克思主义[J];唯实;2012年Z1期
本文关键词:以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分析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5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