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逻辑

发布时间:2017-08-17 20:32

  本文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逻辑


  更多相关文章: 基层协商民主 生长 境遇 可能路径


【摘要】:协商民主理论缘起于西方,在中国本土生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蕴含着独特的内涵。“基层”是具有浓重中国韵味的概念,“层级”和“领域”可以成为解读基层协商民主的两个维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基层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协商民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 珞南街是武汉市洪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党建工作中,珞南街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在街道管理中,珞南街注重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街道发展。在珞南街人大代表的推选过程中,凸显了一定程度的协商民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珞南街人大代表的选举质量。珞南街人大代表在服务选民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具有协商民主色彩的工作方式:注重与选民对话,就选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与相关部门对话,,代表间相互协商重要民生问题的提案。珞南街的协商民主萌芽在政协工作中也获得了生长。政协委员的推选就采取了协商民主的方式,政协委员在履职中着重采取了专项问题的协商以及专题协商这两类工作方式。金桥社区是珞南街的示范社区,金桥社区的社区事务管理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听证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会议等具有协商民主性质的五大工作委员会的合力。多维度考察珞南街协商民主的生长状况,协商民主已经在党建、街道管理、人大工作、政协工作、示范社区自治中产生了萌芽,并构成了“街道—人大—政协—利益方”的四维协商体系。 对珞南街而言,协商民主有效地推进了利益整合,促进了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民众的政治素养,更加凸显了政府决策的公共性,同时,彰显出强大的政治适应性。但是,这些协商民主是比较初级的状态,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协商民主的长效机制、参与主体的协商能力、地方政府对协商民主的重视程度、协商民主的民意代表性是影响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珞南街协商民主发展的限制因素。深层次剖析珞南街的案例,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可能路径有助于开拓基层协商民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制建设、机制建设、多样发展、网络发展和政协制度的基层延伸是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 生长 境遇 可能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5-16
  • 1.4.1 研究思路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1.5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第2章 理论与概念: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语境17-29
  • 2.1 协商民主理论的缘起与发展17-22
  • 2.1.1 缘起:西方协商民主理论17-20
  • 2.1.2 本土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20-22
  • 2.2 协商民主的基层解读22-25
  • 2.2.1 层级解读22-23
  • 2.2.2 领域解读23-25
  • 2.3 协商民主的多向互动25-29
  • 2.3.1 基层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动25-27
  • 2.3.2 协商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动27-29
  • 第3章 萌芽与发展:珞南街协商民主的生长状况29-39
  • 3.1 街道的党内协商民主29-30
  • 3.2 街道管理中的协商民主30-32
  • 3.2.1 街道重要决策中的协商民主30-31
  • 3.2.2 示范社区中的协商民主31-32
  • 3.3 街道人大工作中的协商民主32-35
  • 3.3.1 工作机构服务代表协商对话32-33
  • 3.3.2 代表推选过程体现协商民主33-34
  • 3.3.3 代表在协商对话中服务选民34-35
  • 3.4 街道政协工作中的协商民主35-37
  • 3.4.1 组织机构35-36
  • 3.4.2 协商推荐政协委员36
  • 3.4.3 专项问题的协商36-37
  • 3.4.4 组织专题协商37
  • 3.5 “街道—人大—政协—利益方”的四维协商体系37-39
  • 第4章 实效与问题: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状况39-44
  • 4.1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效39-41
  • 4.1.1 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利益整合39
  • 4.1.2 基层协商民主促进“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39-40
  • 4.1.3 基层协商民主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40
  • 4.1.4 基层协商民主凸显政府决策的公共性40-41
  • 4.1.5 基层协商民主彰显强大的政治适应性41
  • 4.2 基层协商民主的现实问题41-44
  • 4.2.1 长效协商机制有待确立41
  • 4.2.2 普通民众协商能力有待培养41-42
  • 4.2.3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42-43
  • 4.2.4 民意代表性有待提高43-44
  • 第5章 思路与对策: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趋向44-49
  • 5.1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制建设44
  • 5.2 推进协商民主的机制建设44-46
  • 5.2.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45
  • 5.2.2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协商机制45
  • 5.2.3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反馈机制45-46
  • 5.3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多样发展46
  • 5.4 推进政治协商制度的基层延伸46-47
  • 5.5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网络发展47-49
  • 5.5.1 网络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47
  • 5.5.2 发展网络协商民主的路径47-49
  • 结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5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智;;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2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3期

3 苏爱萍;;浅论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的实践[J];东岳论丛;2013年12期

4 李仁彬;;试论发展我国基层协商民主[J];党史文苑;2013年14期

5 寇鸿顺;;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民主的自主性制度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范会勋;;关于协商民主的争论——国外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13年12期

7 高秉雄;何克祥;;健全党代会制度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8 唐绍洪;刘屹;;在基层治理中实现社会秩序“动态稳定”的协商民主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1期

9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术界;2005年05期

10 宁有才;王彩云;;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动力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690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690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