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与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3:45
本文关键词:同一性与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主 同一性 多样性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摘要】:民主是人类对理想政治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它既有其价值层面的同一性要求,又是基于不同的社会条件而展开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安排,即民主是在价值引领下的、特定的存在方式。从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来观察民主问题,我们可以回答和解释许多有关民主问题的实际困惑。将民主纳入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视域中进行考量,那么结论便是:要在尊重民主不同表现形式的同时把握民主内在的价值内涵,使民主不偏离“是其所是”的历史轨迹;还要在推动民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包容民主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使民主不拘泥于某种固化的、单一的制度形式,排除干扰,实现创新。本文正是从这一关系出发进行分析和探索,一方面可以拓宽观察视角、推动对民主问题的深化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积累民主经验,更新民主观念,实现民主创新。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选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架构。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民主的同一性、民主的多样性,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关系是建构在民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等关系基础上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对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把握,明确民主的内核是“人民的统治”,民主的实现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现代民主有着代议制、权力制衡与法治的普遍共识。民主同一性在实践中只能以多样性表达和存在的。通过合理的关系架构来阐述民主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宽广的观察视角来呈现民主的存在特点,目的是建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简要回顾中国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民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特殊历史环境的发展产物。中国的政治模式是在经历了不断从理想到现实、再从现实追赶理想的反复实践中落地生根的。先进的中国人总能够选择最具影响力的、最能体现时代进步性的民主模式加以学习。从最初对准西方民主的样子进行尝试,到后来根据时局变化的发展需要转向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方式,经过建国初期的自主性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验证,我们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各国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呈现是一种内生型民主,“三统一”和“四个制度”的确立是这个民主模式形成的显著标志。第三部分是具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个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从其基本属性、实践创造过程和发展路径上看,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表现,它丰富了民主的多样性,构成了“多样”中的另外“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在于“三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最突出的特色,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依法治国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这“三统一”由四种基本政治制度进行支撑与表现,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统领其他三个基本内容。这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发展模式,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行同一性的价值分析。尽管中国式民主是以个性的方式存在的,但它并不违背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符合民主同一性的发展要求。民主的价值追求可以相似,但衡量民主的价值标准却无法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有其明确的价值内涵,是在洞悉民主同一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民主价值需求的、能够体现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民主实践方式。它是对“人民的统治”价值内核的遵守,对“代议制”、“权力制衡”、“法治”等共识性内容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在追求理想政治生活状态的过程中的有益探索。第五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与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它势必要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挑战,面对民主分歧和争议的困扰,还面临“实然”与“应然”的差距,也难免会遇到前进道路上突发的或带有不稳定性的诸多因素。走一条独立自主的民主政治道路,既需要勇气和信心,同时也要有坚定的原则和立场。当前,就是要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明确民主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夯实民主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凝聚民主发展的共识与动力,全力实现民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和进步性能够得到有效地展示与发挥。总之,中国式民主在前行的过程中,既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又要不断夯实民主实践的基础,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又要建立自信、敢于接受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坚持同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的拓展,又要在丰富多样性形式的过程中体现和满足同一性的发展需求。在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方必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
【关键词】:民主 同一性 多样性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24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5
- (一)继续深化和拓宽对民主问题的认识与把握12-13
- (二)回应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13-14
- (三)间接地回答“普世价值”带来的困扰与挑战14
- (四)助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14-15
-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状况15-22
- (一)国内研究状况综述15-19
- (二)国外研究状况综述19-22
- 三、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22-23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3-24
- 第一章 民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论析24-43
- 一、同一性规定着民主的价值内涵24-33
- (一)“人民的统治”是民主的内核24-26
- (二)自由、平等、公正是民主的价值原则26-29
- (三)代议制、权力制衡和法治是民主的现代共识29-33
- 二、多样性是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存在方式33-40
- (一)民主的形式总是表现为多样性的33-38
- (二)民主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38-39
- (三)民主的多样性存在是政治发展的必然39-40
- 三、正确对待民主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40-43
- (一)同一性强调共识、引领多样性40-41
- (二)多样性强调差异、体现同一性41
- (三)同一指导,多样并存41-43
- 第二章 中国追求与探索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43-67
- 一、以西方民主作为目标的政治追求43-51
- (一)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初步认识与传播43-45
- (二)民主政治方案的设计与初探45-46
-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草创及其宿命46-51
- 二、以苏联社会主义民主为目标的政治追求51-62
- (一)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51-53
-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对无产阶级民主的理解与实践53-58
- (三)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对新中国的影响58-62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成功开辟62-67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恢复与重建62-63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与发展63-65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持续完善65-67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多样性呈现67-96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67-79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67-72
-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72-75
- (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而不是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75-79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创造79-89
- (一)“大众”与“精英”相统一79-83
- (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83-86
- (三)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相促进86-89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路径89-96
- (一)既兼容并蓄又推陈出新90
- (二)既坚持顶层设计又鼓励基层实践创新90-91
- (三)既强调人民民主又发扬党内民主91-93
- (四)既坚持渐进之路又不断发展创新93-96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同一性体现96-116
- 一、人民民主是对“人民主权”的扬弃96-102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主权的解读96-98
- (二)人民民主对人民主权的实质超越98-100
- (三)人民民主在我国的具体实践100-102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代议制诠释102-108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代议制的评述102-104
- (二)“议行合一”对“三权分立”的实质超越104-106
-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实践运行106-108
- 三、依法治国的权力边界与权力制约108-116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的理解109-110
-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10-113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构113-116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面对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16-136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面对的问题116-124
- (一)面对全球民主化浪潮的冲击116-119
- (二)面对民主分歧与争议的困扰119-120
- (三)面对“应然”与“实然”的差距120-122
- (四)面对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因素122-124
-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24-128
- (一)立足国情追求和探索民主的同一性124-125
- (二)借鉴和吸纳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125-127
- (三)在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动态平衡中推进民主化进程127-128
-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8-136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民主目标,夯实民主基础128-130
- (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民主动力、凝聚民主共识130-132
- (三)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民主保障、巩固民主成果132-133
- (四)全面从严治党,汇聚民主力量、带动民主进步133-136
- 结论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4
- 后记144-14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146
- 在学期间参会情况146
本文编号:884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8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