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经济浪潮下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7:23
本文关键词:打工经济浪潮下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之间的互动下产生的,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和主体,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可以从这一主体中体现出来,农民工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群体。 社会结构的转型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其结果给予了农民更多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机会,人们的行为模式在其文化观念产生了变迁之后,也随之发生变化,构筑着再行为的条件。社会与文化是并存的,社会结构的转型必须配合文化的变迁才可能深刻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置身其间的每一个个体。所以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既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一次观念转型和文化变迁的运动。精神世界的改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不断加快着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工的整个行动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影响着、甚至是决定其行为的是不断处于变迁中的思想、观念等组成的文化。无论是外出时的动机、外出中的现实体验,还是返乡后的经历都经受着观念的支配,并且现实地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的转型,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进程也在加快,其中关系到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文化认同、交往心里与需求等一系列变迁过程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开展研究。 透过那地处偏僻、遍地高山的永康乡,我们看到了现代性交往与流动对乡村社会发展的触动和影响,尤其是农民工给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看到的是他们在对内对外社会交往中、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中所带动的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镜像。经济上,当地许多农民工不断地从农村流入城镇,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为当地各项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和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进;政治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受城镇民主法制观念的熏陶,当地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也需要他们增强法律意识,解决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利益纠纷;文化上,通过人口流动,强有力地冲击了当地农村居民固有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建立起全新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评价体系,社区的文化种类更加丰富,,影响和改变了输出地封闭落后的文化状态。人口流动实现了跨区域的人际交流,使现代先进的城镇文明辐射到了乡村,促使了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从主流上看,打工经济浪潮下民族地区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但也不应忽视其给当地所带来的困境,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适。
【关键词】:永康乡 农民工 民族地区 社会文化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C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导论9-15
- 1.1 研究的缘起9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9-11
- 1.2.1 农民工9-10
- 1.2.2 民族地区10-11
- 1.2.3 社会文化变迁11
- 1.3 相关文献回顾11-13
- 1.4 研究的意义13-15
- 2 荔波县永康乡的基本情况15-24
- 2.1 永康乡的历史与族源15-16
- 2.2 永康乡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民族文化16-19
- 2.3 永康乡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19-24
- 3 永康乡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探析24-33
- 3.1 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24-25
- 3.2 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力机制研究25-28
- 3.3 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及特点28-33
- 4 打工经济浪潮下永康乡传统社会文化变迁33-50
- 4.1 乡民的群体认同特征和共同社会关系的解体33-36
- 4.2 乡村社区基础群体的变化36-38
- 4.3 乡民在打工经济浪潮中现代性的获得38-40
- 4.4 社区权力在人口流动中的变迁40-42
- 4.5 打工经济与永康乡地区传统文化的变迁42-50
- 4.5.1 打工经济加速了传统文化变迁的速率42-48
- 4.5.2 打工经济推动了永康乡传统社区的社会转型48-50
- 5 农民外出务工对永康乡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50-56
- 5.1 传统生计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50-52
- 5.1.1 传统的生计方式50-51
- 5.1.2 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51-52
- 5.2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实现永康乡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52-54
- 5.3 农民外出务工与永康乡易地搬迁54-56
- 6 永康乡在打工经济浪潮下面临的困境56-59
- 6.1 农业生产中的后续发展力不足56
- 6.2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功能逐渐消退56-57
- 6.3 隔代教育和婚姻危机问题日益突出57-59
- 7 对困境的反思及应对59-63
- 7.1 建立农民外出务工服务体系,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流动59-60
- 7.2 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回流农业60
- 7.3 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60-61
- 7.4 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特性61-63
-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图片资料68-75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经华;蒙爱军;;困境与突围——少数民族村寨打工经济调查实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6期
2 周星;;文化遗产与“地域社会”[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3 王志凌;谢宝剑;王杨;;非正式制度变迁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基于贵州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5年06期
4 刘新星;木薇;;透过“社会变动理论”解读农村的社会变迁——对云南13个村落实证调查的初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6 王文长;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J];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7 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辨正[J];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8 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年10期
9 吴增毫;;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J];探索与争鸣;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瑜卿;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黄英兰;阿伊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18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1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