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27 05:24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人民陪审团 刑事审判改革 权利保障 制度构建


【摘要】:原始社会随着贫富差距和国家的出现而结束,阶级的对抗和争斗愈演愈烈,司法权作为权力的一种象征也被反复提及。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到十七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司法权力数次易手,从公民①享有到诸神专属,之后又从神属降落人间,成为封建统治的权杖。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司法权最终归属于资产阶级所确立的国家政权。此外,在司法权的争夺过程中,司法权中的内容及司法权本身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为英国和欧洲大陆司法审判权的演进和变革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为最终在英国确立并完善陪审团制度补充了营养。近代以来各国在刑事司法裁判上逐渐开始考虑陪审团审判方式,尽管最后的取舍不一,但是足见陪审团制度的价值。作为旨在建立文明、民主国家的中国,在司法制度选择上更应立足国情并吸取世界经验。 近年来,针对陪审团制度的讨论不断,褒贬不一,不论何种争论都是希望本国的司法制度能够行之有效、合理适情。因此,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积极的立法试图维护法治发展的基本精神,使制度不致荒置,这正是法制发展的必然,即一种制度被发现缺点正是对其进行改进的开始。我国长期采用人民陪审员制度,其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废止之声不绝于耳。那么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或废?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如何改革?陪审团制度是否适合中国?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刑事司法。应当看到,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从根本上不能起作用,这是制度性的失败,就是说依靠该制度保障中国刑事审判的公正、独立等目的已经不能实现,那么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另外,西班牙和俄罗斯近期的司法改革中重启陪审团审判制度,说明陪审团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中国的部分省市也在进行人民陪审团审判的改革尝试,效果也很明显,,可以说,这些因素已经为我国确立人民陪审团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从借鉴西方陪审制度审判经验的目的出发,提出在我国构建人民陪审团制度,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探讨了刑事审判中陪审团制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一项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由于陪审团制度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社会,陪审团制度所具有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所阐释的理论基础只是一些对陪审团产生和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理论,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各项理论。 第二部分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陪审制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设置,一种是英美法系为主的陪审团审判制度;另一种是以法德等大陆法系为主的参审制度,通过对这两种制度的分析,来展示当前世界刑事诉讼审判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同时分析了加拿大的陪审团制度,这种布置的目的在于明确同样的陪审团制度基础在不同国家所显示出的不同特点,进而说明在构建制度时要考虑基础、理念问题,但同时还应考虑国家的实际。 第三部分指出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诸多诟病,必须进行重新构建陪审制度。对于为何要构建人民陪审团制度,本部分指出了构建的正当性。 第四部分具体构建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人民陪审团制度,包括初始形态和发展形态两种。初始形态提出在中国部分地区适用人民陪审团制度,并做适用范围、陪审员的资格、遴选做出了比较狭窄的规定;发展形态注重的是随着各方面实力的提升而多各种内容范围的扩大。最后指出一些配套制度,与人民陪审团制度并行,进而保证达到刑事审判目的。
【关键词】:人民陪审团 刑事审判改革 权利保障 制度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2;D92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5
  • 0.1 选题的意义11-12
  • 0.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2-13
  • 0.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3-15
  • 0.3.1 研究的方法13-14
  • 0.3.2 研究的内容14-15
  • 1 陪审制度的理论基础15-21
  • 1.1 社会治理理论15-17
  • 1.2 权力发展理论17-18
  • 1.3 权力控制理论18-19
  • 1.4 公正审判理论19-21
  • 2 域外刑事审判中陪审制度考察21-34
  • 2.1 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21-27
  • 2.1.1 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21-22
  • 2.1.2 陪审员的资格认定及遴选22-24
  • 2.1.3 刑事审判中陪审团的职责24-25
  • 2.1.4 陪审团的合议、表决与判决程序25-26
  • 2.1.5 对陪审团判决的上诉程序26-27
  • 2.2 大陆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27-30
  • 2.2.1 陪审制的适用范围27
  • 2.2.2 陪审员的资格认定及遴选27-28
  • 2.2.3 刑事审判中陪审员的职责28-29
  • 2.2.4 陪审员的合议、表决与判决程序29
  • 2.2.5 对判决的上诉程序29-30
  • 2.3 加拿大陪审制度的特点30-34
  • 2.3.1 陪审团成员资格认定及遴选30-32
  • 2.3.2 陪审团的庭审程序及职责32
  • 2.3.3 陪审团的合议、表决程序32
  • 2.3.4 上诉程序32-34
  • 3 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设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34-42
  • 3.1 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存在的必要性34-38
  • 3.1.1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施行中存在诸多问题34-36
  • 3.1.2 构建人民陪审团制度的现实意义36-37
  • 3.1.3 符合国际刑事立法思想的要求37-38
  • 3.2 中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存在的可行性38-42
  • 3.2.1 陪审制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普适性38-39
  • 3.2.2 中国部分地区司法实践的探索39-40
  • 3.2.3 符合国际改革的趋势40-42
  • 4 中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构想42-51
  • 4.1 中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具体构想42-47
  • 4.1.1 人民陪审团成员的资格确定42-43
  • 4.1.2 人民陪审团成员的遴选43-44
  • 4.1.3 人民陪审团审理范围44
  • 4.1.4 人民陪审团与法官的职责分工44-45
  • 4.1.5 人民陪审团的评议45-46
  • 4.1.6 人民陪审团裁判的效力46-47
  • 4.2 中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团制度的配套制度设计47-51
  • 4.2.1 控辩交易制度47-48
  • 4.2.2 刑事调解制度48-49
  • 4.2.3 和解制度49-51
  •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道,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施鹏鹏;;法国参审制:历史、制度与特色[J];东方法学;2011年02期

3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J];法学家;1999年03期

4 刘艺工,李拥军;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叶立周 ,任广浩;略论美国陪审团审判的民主意义——兼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命运[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4期

6 肖仕卫;;刑事法治的“第三领域”: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分析[J];中外法学;2007年06期

7 董华;英国陪审制度探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龙宗智;论我国刑事庭审方式[J];中国法学;1998年04期

9 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J];政治与法律;2001年05期

10 张曙光;;人民陪审:困境中的出路——河南法院人民陪审团制度的贡献与启发[J];政治与法律;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927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27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