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越南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10:12
奠边位于越南西北部边境,是一个山区省份,北面毗邻中国云南,西方紧挨老挝丰沙里,是越南唯一临近两国边界的省份。其地形复杂,主要由沿着越-老边境的朝西的山岭所构成,并与山岭相交叉的山谷与狭窄的河溪,遍布了全省的各个区域。奠边是一个较大的文化中心,其地理位置以及文化表征独特。自古以来,居住于奠边的各个民族已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和独特的建筑形态,并且传承、保留至今天。奠边民族的村落及传统建筑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奠边建筑的丰富性由传统居楼空间的布局和建筑风貌所表现出来,在居楼的建造和民居分布方面也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相互融合。奠边省是由莱洲、老街、山萝、安沛以及和平一部分所组成的西北文化区的其中省。在这个文化区内,二十多个民族一起居住,其中傣族是突出的一个民族,能够代表整个西北地区文化特征。同时,各民族之间的频繁接触,不但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了解,更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传播。奠边是傣语族文化,孟-高棉语族文化,苗瑶语族文化,越孟语族文化等其他语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在地里相连的,具有共同区域特设的新型区域文化。在奠边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奠边本土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景观经历...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
1.2.3 奠边省传统民居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文化地理特征的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1 奠边地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文化特色
2.1.4 行政区划
2.2 数据库样本选定
2.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
2.3.1 村落布局
2.3.2 组团关系
2.3.3 村落选址
2.3.4 村落规模
2.3.5 村落地形
2.4 奠边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因子的确定
2.4.1 民居类型
2.4.2 建筑功能
2.4.3 建筑材料
2.4.4 墙壁
2.4.5 窗户
2.4.6 建筑屋顶形式
2.4.7 建筑装饰程度
2.4.8 防卫性
2.5 奠边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关系
2.5.1 壮侗语系侗台语族
2.5.2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2.5.3 苗瑶语族
2.5.4 南亚语系越孟语族
2.5.5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2.5.6 汉藏语系汉语族
2.6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构建
2.6.1 技术路线
2.6.2 建立数据库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及文化区划
3.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
3.1.1 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分布特征
3.1.2 传统村落的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3.1.3 传统村落的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3.1.4 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3.1.5 传统村落的村落地形分布特征
3.1.6 民族分布特征
3.1.7 语言分布特征
3.2 奠边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
3.2.1 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分布特征
3.2.2 传统民居的建筑功能分布特征
3.2.3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分布特征
3.2.4 传统民居的建筑墙壁分布特征
3.2.5 传统民居的建筑窗户分布特征
3.2.6 传统民居的建筑屋顶分布特征
3.2.7 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分布特征
3.2.8 传统民居防卫性分布特征
3.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叠合特征分析
3.3.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3.3.2 民居类型与语言的叠合分析
3.3.3 村落布局与村落地形的叠合分析
3.3.4 村落布局与组团关系的叠合分析
3.3.5 村落布局与村落规模的叠合分析
3.3.6 数据总结
3.4 奠边传统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形成因素
3.4.1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3.4.2 历史行政的影响
3.4.3 历史移民的影响
3.4.4 民系和语言的影响
3.4.5 人文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区划分
4.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
4.2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确定
4.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特征
4.3.1 奠边干栏式民居文化区
4.3.2 奠边落地式民居文化区
4.3.3 奠边土掌式民居文化区
4.3.4 奠边多文化区
4.4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形成因素
4.4.1 奠边土掌式民居文化区
4.4.2 奠边干栏式民居文化区
4.4.3 奠边落地式民居文化区
4.4.4 奠边落地式与干栏式民居文化交融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的文化关系
5.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文化的关系
5.1.1 傣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
5.1.3 传统民居的异同
5.2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文化的关系
5.2.1 哈尼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2.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
5.2.3 传统民居的异同
5.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苗瑶语族文化的关系
5.3.1 苗族人和瑶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3.2 传统民居的异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
6.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2]琼雷文化区的文化特质初探[J]. 司徒尚纪,许桂灵. 新东方. 2012(02)
[3]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 刘晶晶,龙彬. 建筑学报. 2011(S2)
[4]从地名看海南闽语的分布[J]. 刘剑三.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硕士论文
[1]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肇庆市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彭丽君.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大埔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D]. 张淇.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文化差异与审美距离[D]. 李赛男.云南大学 2012
[4]云南红河西部地区传统住屋和聚落研究初探[D]. 管旸.北京林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6809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
1.2.3 奠边省传统民居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文化地理特征的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数据库的构建
2.1 奠边地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文化特色
2.1.4 行政区划
2.2 数据库样本选定
2.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
2.3.1 村落布局
2.3.2 组团关系
2.3.3 村落选址
2.3.4 村落规模
2.3.5 村落地形
2.4 奠边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因子的确定
2.4.1 民居类型
2.4.2 建筑功能
2.4.3 建筑材料
2.4.4 墙壁
2.4.5 窗户
2.4.6 建筑屋顶形式
2.4.7 建筑装饰程度
2.4.8 防卫性
2.5 奠边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关系
2.5.1 壮侗语系侗台语族
2.5.2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2.5.3 苗瑶语族
2.5.4 南亚语系越孟语族
2.5.5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2.5.6 汉藏语系汉语族
2.6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构建
2.6.1 技术路线
2.6.2 建立数据库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及文化区划
3.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
3.1.1 传统村落的布局形态分布特征
3.1.2 传统村落的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3.1.3 传统村落的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3.1.4 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3.1.5 传统村落的村落地形分布特征
3.1.6 民族分布特征
3.1.7 语言分布特征
3.2 奠边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
3.2.1 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分布特征
3.2.2 传统民居的建筑功能分布特征
3.2.3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分布特征
3.2.4 传统民居的建筑墙壁分布特征
3.2.5 传统民居的建筑窗户分布特征
3.2.6 传统民居的建筑屋顶分布特征
3.2.7 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分布特征
3.2.8 传统民居防卫性分布特征
3.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叠合特征分析
3.3.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3.3.2 民居类型与语言的叠合分析
3.3.3 村落布局与村落地形的叠合分析
3.3.4 村落布局与组团关系的叠合分析
3.3.5 村落布局与村落规模的叠合分析
3.3.6 数据总结
3.4 奠边传统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形成因素
3.4.1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3.4.2 历史行政的影响
3.4.3 历史移民的影响
3.4.4 民系和语言的影响
3.4.5 人文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奠边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区划分
4.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
4.2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确定
4.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特征
4.3.1 奠边干栏式民居文化区
4.3.2 奠边落地式民居文化区
4.3.3 奠边土掌式民居文化区
4.3.4 奠边多文化区
4.4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形成因素
4.4.1 奠边土掌式民居文化区
4.4.2 奠边干栏式民居文化区
4.4.3 奠边落地式民居文化区
4.4.4 奠边落地式与干栏式民居文化交融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的文化关系
5.1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文化的关系
5.1.1 傣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
5.1.3 传统民居的异同
5.2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文化的关系
5.2.1 哈尼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2.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
5.2.3 传统民居的异同
5.3 奠边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和苗瑶语族文化的关系
5.3.1 苗族人和瑶族人向越南奠边的迁移
5.3.2 传统民居的异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
6.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J]. 曾艳,陶金,贺大东,肖大威. 南方建筑. 2013(01)
[2]琼雷文化区的文化特质初探[J]. 司徒尚纪,许桂灵. 新东方. 2012(02)
[3]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 刘晶晶,龙彬. 建筑学报. 2011(S2)
[4]从地名看海南闽语的分布[J]. 刘剑三.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硕士论文
[1]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肇庆市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彭丽君.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大埔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D]. 张淇.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文化差异与审美距离[D]. 李赛男.云南大学 2012
[4]云南红河西部地区传统住屋和聚落研究初探[D]. 管旸.北京林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6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8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