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动力及路径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4 15:3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研究也有了许多较成熟的理论成果。然而,目前关于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省际边缘区的城镇化研究始终处于薄弱环节。究其原因,省际边缘区位于远离行政区中心的边缘地带,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先天优势不足。在建国初期,是国家建设扶持的忽略地带,得到的政策支持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又是外商投资的劣势地区,成为区域的富裕“洼地”,后天发展不足。因此在省域经济发展体系、空间格局体系、区域交通体系中容易处于底层末梢。在强调区域一体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背景下,如果忽略省际边缘区的发展,它将成为区域的发展短板,不利于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究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必然要深入分析其城镇化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从而制定符合省际边缘区发展要求和城市特色的针对性策略。本文以江西省的省际边缘城市赣州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省际边缘区、...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省际边缘区独有动力的运行模式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图 4-1 江西省各设区市城镇化率(2015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赣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相邻的周边 7 个设区市相比也存在差距,城镇于梅州、河源、郴州以及同属江西省的吉安市,但相差不大,与龙岩、差距较明显,分别落后于龙岩(52%)、韶关(53.8%)、三明(55.1、8.29、9.59 个百分点(图 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西省典型县域经济差异影响因子地理探测研究[J]. 杨丰硕,杨晓梅,王志华,齐文娟,李治,孟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1)
[2]基于遥感与地理探测器的长江三角洲空气污染风险因子分析[J]. 郭春颖,施润和,周云云,张煊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1)
[3]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J]. 王录仓,武荣伟,李巍. 地理学报. 2017(06)
[4]省际交界区概念及其空间范围界定[J]. 曾冰. 发展研究. 2017(02)
[5]土地利用视角空气污染空间分异的地理分析[J]. 邹滨,许珊,张静.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2)
[6]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7]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 李佳洺,陆大道,徐成东,李扬,陈明星. 地理学报. 2017(01)
[8]OSDS注册用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谢帅,刘士彬,段建波,戴芹.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10)
[9]广州大都市登革热时空传播混合模式[J]. 陶海燕,潘中哲,潘茂林,卓莉,徐勇,鹿苗. 地理学报. 2016(09)
[10]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 王曼曼,吴秀芹,吴斌,张宇清,董贵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8)
博士论文
[1]中心城市培育与我国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研究[D]. 曾冰.中央财经大学 2016
[2]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产业支撑体系及评价[D]. 赵彦普.武汉大学 2015
[3]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D]. 冯尚春.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王孟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2]京津冀地区细菌性痢疾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媛媛.长安大学 2017
[3]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宋晓会.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内生发展视角下西部省际边界县域组团协同发展研究[D]. 余琪.重庆大学 2016
[5]基于VA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纪福波.青岛理工大学 2015
[6]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研究[D]. 董灏.清华大学 2015
[7]山东省城镇化动力因素研究[D]. 张新路.山东大学 2015
[8]江苏省城镇化系统协调性发展研究[D]. 翟鹏展.南京财经大学 2015
[9]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D]. 朱多策.安徽财经大学 2015
[10]基于VA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孙沛瑄.重庆工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00923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省际边缘区独有动力的运行模式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图 4-1 江西省各设区市城镇化率(2015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赣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相邻的周边 7 个设区市相比也存在差距,城镇于梅州、河源、郴州以及同属江西省的吉安市,但相差不大,与龙岩、差距较明显,分别落后于龙岩(52%)、韶关(53.8%)、三明(55.1、8.29、9.59 个百分点(图 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西省典型县域经济差异影响因子地理探测研究[J]. 杨丰硕,杨晓梅,王志华,齐文娟,李治,孟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1)
[2]基于遥感与地理探测器的长江三角洲空气污染风险因子分析[J]. 郭春颖,施润和,周云云,张煊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1)
[3]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J]. 王录仓,武荣伟,李巍. 地理学报. 2017(06)
[4]省际交界区概念及其空间范围界定[J]. 曾冰. 发展研究. 2017(02)
[5]土地利用视角空气污染空间分异的地理分析[J]. 邹滨,许珊,张静.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2)
[6]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7]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 李佳洺,陆大道,徐成东,李扬,陈明星. 地理学报. 2017(01)
[8]OSDS注册用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谢帅,刘士彬,段建波,戴芹.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10)
[9]广州大都市登革热时空传播混合模式[J]. 陶海燕,潘中哲,潘茂林,卓莉,徐勇,鹿苗. 地理学报. 2016(09)
[10]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 王曼曼,吴秀芹,吴斌,张宇清,董贵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8)
博士论文
[1]中心城市培育与我国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研究[D]. 曾冰.中央财经大学 2016
[2]贫困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产业支撑体系及评价[D]. 赵彦普.武汉大学 2015
[3]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D]. 冯尚春.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王孟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2]京津冀地区细菌性痢疾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媛媛.长安大学 2017
[3]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宋晓会.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内生发展视角下西部省际边界县域组团协同发展研究[D]. 余琪.重庆大学 2016
[5]基于VA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纪福波.青岛理工大学 2015
[6]欠发达城市新区发展路径研究[D]. 董灏.清华大学 2015
[7]山东省城镇化动力因素研究[D]. 张新路.山东大学 2015
[8]江苏省城镇化系统协调性发展研究[D]. 翟鹏展.南京财经大学 2015
[9]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动力系统研究[D]. 朱多策.安徽财经大学 2015
[10]基于VAR模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 孙沛瑄.重庆工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0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0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