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6 17:03
随着“南滨路”的开工建设,重庆主城最后一块滨水区域(南岸滨江区域)进入了城市大发展的洪流。南岸滨江区域的历史沿革可以说代表了重庆历史发展的一些典型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这个区域内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和物质环境景观,体现了重庆社会经济及人文环境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大量的近代历史资源和传统街区空间形态,在如今大规模旧城改造的背景下得以保留,实属不易。但随着重庆的直辖所带来的新一轮建设高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盲目以经济为主导的建设思路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经营,已经开始造成了城市文化资源的流失。南岸滨江区域现存的历史人文环境主要以近代历史作为其代表特征,它记录了重庆近代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变迁,反映了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思想形态的变化,是现阶段重庆开展城市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也是重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了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研究理论,在广泛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现状矛盾和解决方法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原则与发展模式。全文...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相关概念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及类型、分布研究
2.1 重庆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
2.1.1 重庆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候特点
2.1.2 重庆的历史沿革
2.1.3 重庆的人文环境与传统文化精神
2.2 重庆近代建筑发展的时间界定及阶段特征
2.2.1 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
2.2.2 重庆近代建筑发展的特点及时间界定
2.2.3 开埠前的传教区
2.2.4 开埠后到抗战前的商埠
2.2.5 抗战时期的陪都
2.3 重庆近代建筑的类型调查
2.3.1 本地固有建筑类型的拓展
2.3.2 宗教建筑
2.3.3 医疗建筑
2.3.4 政令建筑
2.3.5 金融建筑
2.3.6 产业建筑
2.3.7 文教建筑
2.3.8 居住建筑
2.4 重庆近代建筑的分布及区域发展差异
2.4.1 重庆近代建筑的分布概况
2.4.2 以政令、金融、文娱建筑为主体的渝中半岛商业区
2.4.3 以宗教、居住、产业建筑为主体的江北城区
2.4.4 以宗教、商埠、居住建筑为主体的南岸区
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环境
3.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沿革
3.1.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概况及分布情况
3.1.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形成及发展的诱因
3.1.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特征演变
3.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保存现状
3.2.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差异
3.2.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质量现状
3.2.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环境现状
3.2.4 “南滨路”的建设对现存近代建筑风貌的影响
3.2.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发展趋势
3.2.6 南岸滨江区域与相似区域的近代建筑风貌现状比较
3.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现状成型因素
3.3.1 自然环境因素
3.3.2 经济水平因素
3.3.3 城市建设因素
3.3.4 管理力度因素
3.3.5 技术理论因素
3.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的空间环境分析
3.4.1 选址特色
3.4.2 山地空间的处理特色
3.4.3 平、立面的处理特色
3.4.4 建筑外部环境的处理特色
3.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及装饰艺术分析
3.5.1 营造技术
3.5.2 装饰艺术
3.6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文化特征分析
3.6.1 山地与滨水特征
3.6.2 殖民式特征
3.6.3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特征
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及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4.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再认识
4.1.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属性
4.1.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定性
4.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
4.2.1 近代建筑的价值
4.2.2 近代历史街区的价值
4.2.3 环境景观的价值
4.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4.3.1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4.3.2 改善传统街区的市政设施,提升经济水平
4.3.3 发掘历史文化信息,塑造南岸滨江区域历史人文风貌格局
4.3.4 作为中央商务区的生活服务区需要
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5.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5.1.1 整体保护与动态保护原则
5.1.2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5.1.3 还原历史风貌原则
5.1.4 开发适度原则
5.1.5 社会结构延续原则
5.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大规模城市改造与可持续发展宗旨向悖
5.2.2 政府保护制度不健全
5.2.3 一切让位于交通的发展思路值得反思
5.2.4 形象政绩风
5.2.5 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
5.2.6 民众保护意识不足
5.2.7 资金缺口问题
5.2.8 城市山水景观受到破坏
5.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模式研究
5.3.1 国内外的几种模式的探讨
5.3.2 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3 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4 历史人文和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5 新建建筑的开发模式研究
5.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措施研究
5.4.1 地方立法
5.4.2 登录制度
5.4.3 资金筹措
5.4.4 公众参与
5.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5.5.1 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5.2 从实际出发的可行性保护与发展策略
5.5.3 大佛寺—王家沱—弹子石—龙门浩—海棠溪一线近代历史风貌区的打造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岸滨江区域上新街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B 南岸滨江区域下浩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C 南岸滨江区域玄坛庙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D 南岸滨江区域弹子石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E 南岸滨江区域其它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F 1891年西方教会势力侵入重庆情况表
附录G 1890年-1911年在重庆设立的机构表
附录H 文物遗迹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因素坏的抽样调查统计表
附录I 文物保护状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J 文物遗迹受到技术因素损坏的抽样调查统计表
附录K 1996-1998重庆市文物保护经费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建筑的移植再生——重庆映像·金阳骑龙山庄项目方案及初步设计[J]. 张兴国,曾宇,廖屿荻. 重庆建筑. 2006(04)
[2]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J]. 张复合. 华中建筑. 2002(03)
[3]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 罗小未. 时代建筑. 2001(04)
[4]美国旧城区改造策略与若干典型实践[J]. 王毅捷. 城市规划汇刊. 1998(04)
[5]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J]. 周干峙. 城市规划. 1998(03)
[6]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 黄光宇,李和平. 城市规划. 1998(03)
博士论文
[1]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 李和平.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对天津市租界区风貌建筑与特色街区保护的研究[D]. 赵秀萍.天津大学 2005
[2]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 宋盈.湖南大学 2003
[3]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 林翔.华侨大学 2003
[4]重庆“下半城”旧城改造的主要问题研究[D]. 欧祥.重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62908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相关概念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及类型、分布研究
2.1 重庆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
2.1.1 重庆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候特点
2.1.2 重庆的历史沿革
2.1.3 重庆的人文环境与传统文化精神
2.2 重庆近代建筑发展的时间界定及阶段特征
2.2.1 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
2.2.2 重庆近代建筑发展的特点及时间界定
2.2.3 开埠前的传教区
2.2.4 开埠后到抗战前的商埠
2.2.5 抗战时期的陪都
2.3 重庆近代建筑的类型调查
2.3.1 本地固有建筑类型的拓展
2.3.2 宗教建筑
2.3.3 医疗建筑
2.3.4 政令建筑
2.3.5 金融建筑
2.3.6 产业建筑
2.3.7 文教建筑
2.3.8 居住建筑
2.4 重庆近代建筑的分布及区域发展差异
2.4.1 重庆近代建筑的分布概况
2.4.2 以政令、金融、文娱建筑为主体的渝中半岛商业区
2.4.3 以宗教、居住、产业建筑为主体的江北城区
2.4.4 以宗教、商埠、居住建筑为主体的南岸区
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环境
3.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沿革
3.1.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概况及分布情况
3.1.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形成及发展的诱因
3.1.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特征演变
3.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保存现状
3.2.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历史差异
3.2.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质量现状
3.2.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环境现状
3.2.4 “南滨路”的建设对现存近代建筑风貌的影响
3.2.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及街区的发展趋势
3.2.6 南岸滨江区域与相似区域的近代建筑风貌现状比较
3.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现状成型因素
3.3.1 自然环境因素
3.3.2 经济水平因素
3.3.3 城市建设因素
3.3.4 管理力度因素
3.3.5 技术理论因素
3.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的空间环境分析
3.4.1 选址特色
3.4.2 山地空间的处理特色
3.4.3 平、立面的处理特色
3.4.4 建筑外部环境的处理特色
3.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及装饰艺术分析
3.5.1 营造技术
3.5.2 装饰艺术
3.6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文化特征分析
3.6.1 山地与滨水特征
3.6.2 殖民式特征
3.6.3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特征
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及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4.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再认识
4.1.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属性
4.1.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定性
4.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的价值
4.2.1 近代建筑的价值
4.2.2 近代历史街区的价值
4.2.3 环境景观的价值
4.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4.3.1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4.3.2 改善传统街区的市政设施,提升经济水平
4.3.3 发掘历史文化信息,塑造南岸滨江区域历史人文风貌格局
4.3.4 作为中央商务区的生活服务区需要
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5.1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5.1.1 整体保护与动态保护原则
5.1.2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5.1.3 还原历史风貌原则
5.1.4 开发适度原则
5.1.5 社会结构延续原则
5.2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大规模城市改造与可持续发展宗旨向悖
5.2.2 政府保护制度不健全
5.2.3 一切让位于交通的发展思路值得反思
5.2.4 形象政绩风
5.2.5 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
5.2.6 民众保护意识不足
5.2.7 资金缺口问题
5.2.8 城市山水景观受到破坏
5.3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模式研究
5.3.1 国内外的几种模式的探讨
5.3.2 单体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3 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4 历史人文和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5.3.5 新建建筑的开发模式研究
5.4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措施研究
5.4.1 地方立法
5.4.2 登录制度
5.4.3 资金筹措
5.4.4 公众参与
5.5 南岸滨江区域近代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5.5.1 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5.2 从实际出发的可行性保护与发展策略
5.5.3 大佛寺—王家沱—弹子石—龙门浩—海棠溪一线近代历史风貌区的打造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岸滨江区域上新街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B 南岸滨江区域下浩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C 南岸滨江区域玄坛庙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D 南岸滨江区域弹子石街区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E 南岸滨江区域其它近代建筑调查表
附录F 1891年西方教会势力侵入重庆情况表
附录G 1890年-1911年在重庆设立的机构表
附录H 文物遗迹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因素坏的抽样调查统计表
附录I 文物保护状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J 文物遗迹受到技术因素损坏的抽样调查统计表
附录K 1996-1998重庆市文物保护经费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建筑的移植再生——重庆映像·金阳骑龙山庄项目方案及初步设计[J]. 张兴国,曾宇,廖屿荻. 重庆建筑. 2006(04)
[2]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J]. 张复合. 华中建筑. 2002(03)
[3]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 罗小未. 时代建筑. 2001(04)
[4]美国旧城区改造策略与若干典型实践[J]. 王毅捷. 城市规划汇刊. 1998(04)
[5]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J]. 周干峙. 城市规划. 1998(03)
[6]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 黄光宇,李和平. 城市规划. 1998(03)
博士论文
[1]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 李和平.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对天津市租界区风貌建筑与特色街区保护的研究[D]. 赵秀萍.天津大学 2005
[2]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 宋盈.湖南大学 2003
[3]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 林翔.华侨大学 2003
[4]重庆“下半城”旧城改造的主要问题研究[D]. 欧祥.重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62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6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