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2 18:46

  本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生代农民工 流动性 教育 出处:《江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特殊群体,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但依然徘徊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社会认同度低,城市融入受阻。现实遭遇与群体诉求间的矛盾,引发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缺失、行为举止失范等价值观问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庞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育并践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户籍制度障碍等诸多限制,农民工融入城市一再受阻,导致农民工虽在城务工,却根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又使农民工的安居环境迟迟得不到改善,导致居无定所,流动性较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职业期望更高,个性更为鲜明,流动性也更大。这对于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与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教育的急迫性、教育的瓶颈等问题,发现其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且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其次,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特征和教育的瓶颈因素,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机制,认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方向性、主体性、渗透性、“三贴近”、增益性等原则,必须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和外在机制,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进而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有利于知识扩散与自我教育的角度,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散传播模型,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扩散传播模式、影响因素等关键信息。最后,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加强基础德育教育、鼓励群体流动融合、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优化制度环境、提供就业帮扶指导、实施人文精神关怀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教育效果的策略。
[Abstract]:Migrant worker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building socialism, although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but still hovering on the edg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low social identity, blocked urban integr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aused fuzzy values, lack of ideals and beliefs, behavior and other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a large scale.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Due to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used b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obstacles and many other restric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has been blocked again and again, leading to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in the city, but rooted in the rural areas. The absen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ut also make the migrant workers living environment can not be improved, resulting in no fixed hous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ir career expectations are higher, their personality is more distinct, and their mobility is greater. This i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 status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urgent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bottleneck of educ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found that its educational status is not optimistic, and by cultural,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other factors.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mo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bottleneck factor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directionality, subjectivity, permeability, "three closeness" and "gain". We must further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inner and external mechanism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n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obility is conducive to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and self-education perspective. Buil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diffusion dissemination model, acces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group diffusion mod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ther key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obi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rom strengthening basic moral education, encouraging group mobility integration, improv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vide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effect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spects of humanistic spiritual care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4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莉;;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J];求知;2006年11期

2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3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4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5 李莎;;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梁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J];市场论坛;2007年04期

7 蔡亚林;赵博通;;80后民工新生代[J];经济;2007年08期

8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年03期

9 李建荣;;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J];兵团工运;2007年08期

10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朱广琴;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马红玉;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10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455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455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