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非农化中利益主体博弈行为逻辑分析——以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为例
本文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失地农民 地方政府 博弈 出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用模型分析法和制度分析法,研究了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从博弈论角度探析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和依法维权的内在机理。应规范地方政府施政行为,强化权利监督约束机制;搭建多渠道诉求平台,降低维权成本促稳定;科学分配农地增值收益,健全农村社保就业体系;健全土地法律法规,创新农地产权制度等路径来确保失地农民权益,从而促使处于劣势地位的失地农民在与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权益更加趋于合理均衡。
[Abstract]:By using model analysis and system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less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conversion. From the angle of game theor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loss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afeguarding their rights according to law. Build multi-channel appeal platform, reduce the cost of safeguarding rights and promote stability; Scientific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value-added income,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system; Perfecting the l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innovating the farm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other ways to ensur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and-losing farmers, thus promoting the disadvantaged position of land-losing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game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tend to be more reasonable and balanced.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资助项目(CJF15060) 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510638058) 西华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27115) 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NC2015B048)
【分类号】:F224.32;F301.1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发展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作为农村集体土地实际掌控者的地方政府,对农地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因种种原因盲目征地,使农地征收成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主要途径,农地非农化是城镇化发展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铁中;;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J];江淮论坛;2007年05期
2 王小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J];经济问题;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陈海军;卿玲丽;;土地征收中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黄俊辉;;失地农民研究:十年回顾与延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刘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志明;;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苟兴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研究——基于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视角[J];农村经济;2012年04期
7 李放;黄俊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被征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结构博弈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叶莉萍;;被征地农民对补偿方式的偏好选择——基于广东省M镇的问卷调查[J];南方农村;2014年04期
9 张勇;;关于解决土地征收中保护农民利益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05期
10 张丽娴;张传叶;;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失地农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雕;重庆市安置社区居民道德建构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传叶;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失地农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兆在;论土地征收的公平补偿原则[D];山东大学;2009年
4 沈雕;重庆市安置社区居民道德重建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5 施鹏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2年
6 侯复兴;交换与合作行为中的保障和激励[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7 刘艳;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晓朋;贫富差距扩大条件下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策略选择[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9 冯财坚;花都汽车城影响下“前城中村”变迁及优化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俊丽;和谐社会视角下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荣;姜长云;;关于农民创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以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为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66期
2 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6期
3 彭立峰;;农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问题;2008年09期
4 杨文静;;国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比较及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9期
5 李善山;;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安排[J];农村经济;2006年08期
6 梅付春;;失地农民合理利益完全补偿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3期
7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J];求是;2004年10期
8 姚从容;;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制度安排与利益冲突[J];人口与经济;2006年03期
9 刘颖如;卓建伟;;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长三角平湖市个案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晓华,徐文娟,徐桂华;统筹我国城乡就业压力的途径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盛潇萌;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2 韩冰华;战后日本农地非农化之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闵捷,高魏;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6期
4 刘芳;;农地非农化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5年04期
5 谭荣;曲福田;;农地非农化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农地损失[J];中国软科学;2006年05期
6 孙圣军;刘芳;;农地非农化的经济学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1期
7 陈思源;曲福田;刘友兆;;农地非农化与人类活动的动力学演化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2期
8 谭荣;曲福田;;现阶段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效率损失及农地过度性损失[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3期
9 刘霞;;农地非农化的利益集团及新的农地制度安排[J];科技和产业;2006年12期
10 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鸿辉;邓凌云;;多智能体农地非农化时空配置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3 简新华;张国胜;;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4 杨永芳;艾少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补偿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俊;李争;;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衡量[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玲;;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权益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9 党国英;;可疑的农地非农化“制度创新”[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10 陈莹;;农地非农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曲福田 田光明 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剑;关于农地非农化后的增值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周立群 张红星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最优转让权安排是农地治理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晶;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伟艳;城乡转型与农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许恒周;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飞;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陈兴雷;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代价性消耗与过度性消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5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45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