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侵权责任
本文选题:共同侵权责任 + 连带责任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共同侵权责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责任,共同侵权行为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致害行为。我国《民法通则》虽然对共同侵权责任已作出一般性规定,但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在我国,共同侵权责任很少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术语单独评价,它附设于共同侵权行为类型之中,有时候乃至被用来指代后者。该概念在理论上长久时期处于混乱状况且逻辑不清正是因为该种做法导致。学术界对共同侵权中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的适用标准等问题,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偿责任能否在数人侵权领域适用等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我们研究共同侵权责任在学理层面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的。除了引言和结语,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同侵权责任概述。该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共同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法律特征、责任标准、责任适用。第二部分共同侵权责任中的连带责任。该部分首先从从侵权责任的角度出发,连带责任是指被侵权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称的受害人,有向责任主体即共同加害人中的部分或全部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而任一责任主体均有责任和义务向受害人承担全部赔偿损失;其他责任人对受害人应负的赔偿责任在任一责任人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后应予以免除。连带责任理论还应当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会一直处于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保体系亟需完善,商业保险发展面临较大阻力的社情下,对受害人的救济若试图全部交由社保制度或商业保险来保障是不现实的。其次,从受害人角度出发,因共同侵权人人数众多,受害人作为单独主体其地位会显得比较弱势,如果从法律上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取消,则会逼迫受害人不得不逐一向各加害人主张权利,这一复杂情况的出现无疑会加大诉讼成本,使诉讼更加复杂化,受害人的追偿难度也大大增加,这有违我国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更加有损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再次,从加害人角度出发,在共同侵权中并非所有加害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都是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多数情况是因侵权人各自独立行为的有机结合才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各侵权人各自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所起的责任比例难以区分,因而顺理成章的可以将损害赔偿判令他们承担连带责任。第三部分共同侵权责任中的按份责任。在数人侵权的情形下,各行为人在主观上无过错联系而其行为导致共同后果的发生,该种情况因其不具备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故不应承担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在确定数人侵权责任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侵权人在共同致人损害中行为的过错程度、对损害后果的原因力,因此,按份责任是指当责任人为数人时,各自按照其过错或原因力的大小对受害人承担相应责任。也就是当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主观方面并未达成意思一致的情况下,但相同损害后果却产生,因为各行为人各自实施的行为发生了间接结合,其责任赔偿比例应当根据各自的过失大小作为划分依据;如果同一损害后果是因为两人以上各自实施了能够确定责任比例的侵权行为造成,则数个行为人应根据其原因力在损害后果中所占比例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当责任大小难以确定时,各行为人应平均承担赔偿责任。第四部分共同侵权责任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我国没有统一的民法典,在民事法律制度的浩瀚烟海中也未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进行明文规定,但学者们大都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和连带责任是有区别的,且是认同这种观点的。我们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发生是因为广义请求权竞合所导致,从主观方面来看各责任人之间并无共同过错。因此,在笔者看来广义请求权竞合这一要素才是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最根本特征,不真正连带债务就是一种因广义请求权竞合而形成的多人债务。当债权人请求当各债务人履行其因不同原因所形成的为同一目的之债务时出现的权利竞合状态即是本文所指称的广义请求权竞合,这与狭义上的请求权竞合不同,狭义的请求权竞合则不产生不真正连带责任。第五部分共同侵权责任中的补充责任。补充责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牵连性责任,通常情况下,补充责任是依赖于主责任的存在而存在的,若主责任归于消灭,则补充责任也相应不复存在;若主责任被部分承担,则补充责任就须对尚未偿清的剩余部分承担赔偿责任。除以上两种情况之外,当主责任人不明或完全丧失赔偿能力时,补充责任人需单独承担全部责任,然后享有对主责任人的追偿权。因此,补充责任不属于完全独立的一种单独责任形式,而是与主责任相对应的一种民事责任表现形式,即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补充责任从时间层面来讲只是一种暂时责任,而不是终局性责任,终局性责任的承担者依然是主责任人。从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关系上来分析,损害结果的发生通常是因为主责任人的直接行为造成,补充责任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虽有因果关联却并不是主要原因。损害后果的实质性责任应由主责任人即直接责任人承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媛媛;;论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及责任承担[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2 仝建勋;;共同侵权本质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3 左明强;通过一则案例看我国共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之完善[J];山东审判;2001年02期
4 王燕;论环境共同侵权[J];学海;2004年06期
5 吴启才;行政与民事共同侵权责任及司法救济[J];南都学坛;2005年05期
6 于铭洋;;浅析环境共同侵权[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7 刘海安;;共同侵权之“共同”标准:反思与重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刘琰;;浅析共同侵权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交际;2010年10期
9 张荣霞;;我国侵权法上的共同侵权责任探析[J];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10 曾祥生;赵虎;;试论环境共同侵权责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言;关于商标共同侵权问题[N];中国工商报;2003年
2 徐军;交通事故共同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3 陈明;“共同侵权责任”带来的启示[N];工人日报;2009年
4 人民法院报社 张娜;新闻作品共同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N];检察日报;2008年
5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人民法院 曾鲲;口头威胁与共同侵权[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翁平邋李斌;共同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N];江苏经济报;2008年
7 高长玉;无意思联络也构成共同侵权[N];江苏法制报;2006年
8 甘肃省民勤县人民法院 刘文基;共同侵权的选择起诉[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刘大龙;共同侵权的因果关系探析[N];江苏经济报;2011年
10 烟台大学法学院 张玉东;主客观结合:共同侵权的认定标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刚;民事共同侵权与刑事共同侵权及其责任承担[D];苏州大学;2009年
2 武静;广告荐证者的民事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玉东;论共同侵权[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王桂娟;机动车交通事故中的客观共同侵权责任研究[D];烟台大学;2016年
5 王慧娟;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晋鹏;论共同侵权责任[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7 韩明;环境污染共同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刘雪平;共同侵权的本质及认定[D];湘潭大学;2009年
9 白隽永;共同侵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杨硕;医疗会诊中的共同侵权责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74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