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4:56

  本文选题:留守经历 + 收入水平 ; 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打破了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留守儿童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逻辑产物自然也受到了媒体、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成长,这部分留守儿童早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巨大的主力军。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部分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流动频繁、社会保障弱、文化交融缺乏、社会网络窄、心理隔阂大以及身份认同低。本文选取收入视角,利用2015年北京市的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本文在使用倾向得分倒数加权法(IPSW)纠正样本的选择性偏差以后发现:第一,留守经历的确存在明显的收入效应。相比于没有留守经历的样本,留守经历会对成年后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平均而言,有留守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的对数是同辈群体的0.924倍。第二,不同的留守形式和留守时间的收入效应表现有所不同。完全留守的负向影响大于部分留守,长期留守的负向影响大于短期留守。这一结果表明在考察留守经历的收入效应时区分留守形式和留守时间的重要性。第三,在考察性别与不同留守形式以及留守时间的交互作用以后发现,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经历了差异显著的收入回报。具体来说,女性的收入水平受到童年时期留守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本文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学校的教育体制管理、切实加强家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着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避免童年时期的留守生活不利影响。同时本文也认为,在评估留守经历的影响时也要重点关注到留守形式和留守时间上的不同以及女性农民工异质性的特征,区别对待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真正满足不同群体的切实需要,从而使政策达到“普惠”的发展效果。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rural labor force broke the shackles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began to pour into cities in large numbers. At the same time, migrant children, as the logical product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the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In fact, after years of growth, this part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becom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 huge force. Correspondingly, these groups face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such as low income level,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frequent work flow, weak social security, lack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narrow social network, large psychological barrier and low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using the survey data of Beijing in 2015,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childhood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reciprocal weight of inclination score to correct the selective deviation of the sample. We find that: fir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ome effect in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Compared with the sample without Left-behind experience,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income level in adulthood,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is effect. On average, the logarithm of monthly income level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is 0.924 times that of their peers. Secondly, the incom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 and time is differen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mplete left-behind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artial left-behind,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ong-term left-behind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hort-term left-behi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he form and time of the left behind in the study of the income effect of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Thirdly,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different forms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staying behind, it is found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f different sexes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come and return. Specifically, the income level of women is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eft-behind life in childhood.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mprove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role of famil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order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ldhood left behind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thinks that 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rm and time of stay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nd adopt policies and measures differently and pertinently. To truly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so that the policy to achiev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effec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6;F3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3 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年02期

4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5 陆海华;;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11期

6 李莎;;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梁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J];市场论坛;2007年04期

8 蔡亚林;赵博通;;80后民工新生代[J];经济;2007年08期

9 盛昕;;直面新生代农民工[J];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06期

10 徐丹;;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心理状况的社会性归因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朱广琴;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马红玉;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绩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10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813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813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