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化对我国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1 00:22
基于2001—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工业智能化影响就业和工资变动的理论机制基础上,测算了工业智能化指标,并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促进了我国就业增长,且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增长影响作用更为明显,不仅加剧了就业结构单极极化趋势,也推动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跳跃式"流动。进一步地,工业智能化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机制促进了就业增长。从工资效应看,工业智能化总体上显著缩小了制造业工资差距,且缩小了中-高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扩大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6)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工业智能化对就业变动及工资变动的影响路径
为了初步观察工业智能化程度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别绘制了2001—2016年各地区工业智能化与就业率水平、工业智能化与制造业工资水平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及线性拟合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与就业及工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假设1及假设3的部分内容,但具体的关系需要通过进一步实证予以分析。另外,在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程度与就业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率两者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到,除了在个别年份(2002、2007及2012年)之外,就业率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而中国工业智能化平均水平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且攀升速度略高于就业率的变动。图4 2001—2016年中国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变迁
2001—2016年中国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变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系统GMM的我国人工智能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效应分析[J]. 沈赏. 工业技术经济. 2020(04)
[2]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前沿进展与综述[J]. 朱琪,刘红英. 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
[3]工业机器人使用与制造业就业:来自中国的证据[J]. 闫雪凌,朱博楷,马超. 统计研究. 2020(01)
[4]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 邓翔,黄志. 软科学. 2019(11)
[5]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 孙早,侯玉琳.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5)
[6]我国数字化贫困地理集聚特征及时空演化机制[J]. 彭继增,陶旭辉,徐丽. 经济地理. 2019(02)
[7]各地已发布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情况分析[J]. 刁建超,连慧. 科技资讯. 2018(28)
[8]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技术升级研究[J]. 孙文凯,郭杰,赵忠,汤璨.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8(06)
[9]产业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J]. 吴万宗,刘玉博,徐琳. 管理世界. 2018(02)
[10]劳动力就业“极化”、技能溢价与技术创新[J]. 郝楠. 经济学家. 2017(08)
博士论文
[1]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 张红霞.天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7692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6)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工业智能化对就业变动及工资变动的影响路径
为了初步观察工业智能化程度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别绘制了2001—2016年各地区工业智能化与就业率水平、工业智能化与制造业工资水平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及线性拟合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与就业及工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假设1及假设3的部分内容,但具体的关系需要通过进一步实证予以分析。另外,在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程度与就业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率两者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到,除了在个别年份(2002、2007及2012年)之外,就业率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而中国工业智能化平均水平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且攀升速度略高于就业率的变动。图4 2001—2016年中国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变迁
2001—2016年中国工业智能化程度及就业变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系统GMM的我国人工智能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效应分析[J]. 沈赏. 工业技术经济. 2020(04)
[2]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前沿进展与综述[J]. 朱琪,刘红英. 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
[3]工业机器人使用与制造业就业:来自中国的证据[J]. 闫雪凌,朱博楷,马超. 统计研究. 2020(01)
[4]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 邓翔,黄志. 软科学. 2019(11)
[5]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 孙早,侯玉琳.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5)
[6]我国数字化贫困地理集聚特征及时空演化机制[J]. 彭继增,陶旭辉,徐丽. 经济地理. 2019(02)
[7]各地已发布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情况分析[J]. 刁建超,连慧. 科技资讯. 2018(28)
[8]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技术升级研究[J]. 孙文凯,郭杰,赵忠,汤璨.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8(06)
[9]产业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J]. 吴万宗,刘玉博,徐琳. 管理世界. 2018(02)
[10]劳动力就业“极化”、技能溢价与技术创新[J]. 郝楠. 经济学家. 2017(08)
博士论文
[1]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 张红霞.天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7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46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