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世界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8-06-19 19:27

  本文选题:世界主义 + 国际化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2年08期


【摘要】: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所担当的是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之角色,那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大都市,所担当的则是另外两个角色: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尽管如此,上海也并非"文化沙漠",它在文化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蜚声世界的"海派文化"和"海派文学"就是上海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此,国外汉学家已有研究,而我们自己则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上海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中至少充当了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的角色。上述诸种因素,再加之上海本身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使得上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得以可能。
[Abstract]:If Beijing, as the capital, plays the role of n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Shanghai, as China's most cosmopolitan metropolis, has two other roles: 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enter and a shipping center. However, Shanghai is not a "cultural desert", it also has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amous "Shanghai School Culture" and "Shanghai School Literature" are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Shanghai culture. To this, foreign sinologists have studied, and we lack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Shanghai actually acts as at least one of the cultural centers in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se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open nature of Shanghai itself, make it possible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Shanghai.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外文系;
【分类号】:C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金元;李品;;专家视野中的中国图书情报研究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年03期

2 陈明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英语著述出版现状与趋势考察[J];中国出版;2011年1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品;我国国情研究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与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2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年02期

3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4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十五”发展规划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03期

2 唐德才;;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谭贤楚;刘伦文;叶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要性、理论及方法——基于社会学的分析与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黄向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本标准[J];前沿;2011年15期

5 李承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变革走向[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02期

6 朱有志;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力量之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03期

7 ;人文学科研究30年回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8 黄慕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陈志良;张世远;;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董京泉;;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规律问题[J];云梦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章玉钧;谭继和;;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f;中外学者研讨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多元文化中的对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汤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变化[N];文学报;2000年

4 叶继元;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法”[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孟广林;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刘金涛;独立思考 和而不同[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刘劲杨 刘永谋;人文社科评价走上法治之路[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记者 塔娜;全国社科院文史所长联席会在西宁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蔡曙山;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要素[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元辛;人类学关注社会文化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本文编号:2041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041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