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粉丝现象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21 16:41
【摘要】:无量从一而生。这句话可以用在粉丝身上,一个粉丝的产生,可以用她的热情感染他人,产生无数的粉丝。我国的粉丝文化现象发端于2005年,凭借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催生出民选的“明星”,建立了粉丝主题网站和贴吧,产生了职业粉丝,诞生了以粉丝名称命名的慈善基金······粉丝文化纷繁复杂,粉丝对偶像文本的消费行为既体现鲜明的主动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粉丝现象全球瞩目。粉丝是受众中最具辨识力,最挑剔的文化产品消费者。粉丝文化也是大众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众文化。 做粉丝是一个心理极度愉悦的过程。只有偶像文本给粉丝以愉悦才能使粉丝进而喜欢然后热爱进而疯狂。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会给偶像文本赋予不同于其他文化文本的意义。前者的心理过程和后者的文化赋义(signifying)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和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我们可以观察到三种作用机制的共同作用。无论是偶像文本本身还是其作为载体的作品内容都突出的表现出身体,也就是性的重要位置。粉丝不仅仅是为偶像的魅力所折服,粉丝们还认为偶像身上的魅力粉丝也同样具备。偶像文本所具有的“移情”功能,能让粉丝沉浸其中,成为他们到达“第三空间”的主要途径。这很好地解释了粉丝在追逐偶像文本中出现的疯狂行为正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 粉丝无法独立于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体系而存在,无法控制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只能在消费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真正属于自己意义的生产。亚文化的产生将对主题文化形成冲击,但是粉丝也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粉丝们经常大量购买大众文化产品,并且文化工业藉此获得宝贵而又免费的关于市场趋势和偏好的反馈。所以粉丝文化对于大众文化是归属关系,也是矛盾关系。作为粉丝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两个重要环节——粉丝和传媒进行着智与力的博弈。大众传媒通过偶像制造的商品化收编粉丝,而粉丝通过“盗猎”和“拼贴”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商品性和消费的刺激使粉丝失去理性,所以要回归理性就要粉丝增加媒介素养学习,大众传媒要担当起社会公器的责任,提纯偶像文本。
[Abstract]:Infinity comes from one. This sentence can be used in fans, a fan generation, with her enthusiasm to infect others, generating countless fans. The phenomenon of fan culture in our country originated in 2005. With its vigorous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spectacular-spawning popularly elected "stars", creating fan theme websites and posts, and generating professional fans. After the birth of the name of the charity foundation fan culture is complex, fans of the idol text consumption behavior not only embodies a distinct initiativ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particularity, the phenomenon of fans worldwide attention. Fans are the most discerning and picky consumers of cultural products. Fan culture is also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dynamic of popular culture. Fan culture as a sub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ciology will be conduc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popular culture. Being a fan is a very enjoyable process. Only the idolatry text gives the fans pleasure to make fans like and then love and crazy. In the process, fans give the idol text mean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cultural text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former and the cultural (signifying) of the latt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rough Freud's theory of sexual instinct, Klein's Theory of object Relations and Winnikert's Theory of Transitional object. We can observ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mechanisms. Both the text itself and its works as a carrier show the body, that i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sex. Fans are not just impressed by the charm of idols, fans also believe that the idols have the same charm fans. Idol text has the function of empathy, which can immerse fans and become their main way to reach the third space. This is a good explanation for the crazy behavior of fans in the idolatry texts that are needed in everyday life. Fans can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f capitali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ystem, can not control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popular culture, can only play their own subjectivity in the consumption link, and create production that belongs to their own meaning. The emergence of subculture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theme culture, but fans also provide a huge marke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Fans often buy mass cultural products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get valuable and free feedback on market trends and preferences. So fan culture is a relationship of belonging and contradiction to popular culture. As two important links of fan cul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ans and media play a game of intelligence and power. Mass media collect fans throug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dols, and fans form their own cultural style through poaching and collage. The stimulation of commodity and consumption makes fans lose their rationality, so to return to rationality, fans should increase their media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mass media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 public device and purify the idolatrous text.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经天:积日跬步的头号偶像[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0年07期

2 ;型型色色迷人眼——台湾偶像剧新生代之色色女生篇[J];男生女生(银版);2004年09期

3 ;文体大看台[J];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11期

4 ;台湾偶像剧走进中学课堂[J];中学生天地(B版);2011年06期

5 喜欢帅帅男生的桃奇;;这个夏天有……[J];男生女生(金版);2007年07期

6 ;台湾偶像剧之女主角风云榜[J];课堂内外(初中版);2005年Z1期

7 李佳蓓;;失效的魔法[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0年11期

8 小小苏;;“新师奶杀手”贺军翔:美丽并非杀手锏[J];幸福(红颜情报);2007年01期

9 宅主四叶草文;;《爱就宅一起》 隐形女撞上大明星真是太“邪恶”了[J];男生女生(银版);2009年04期

10 萌萌;;唐禹哲:翻滚吧,自我[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网络上一位不知名网友的疑问:长城的“粉丝”在哪里? 中国文化的“粉丝”在哪里?[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第2期[C];2007年

2 岳方遂;汪锦绣;;“超女”系列新词的语言学思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方卫山;;一种芭蕉芋粉丝加工工艺技术[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苏宏;王德义;张晓杰;;用豆类淀粉生产粉丝的废水处理方法研究[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5 周星;;大众娱乐文化背景中的电视偶像剧与情景喜剧分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徐琪寿;葛玉章;韦京豫;陈汉民;;粉丝尾水蛋白营养评价[A];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营养资源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9年

8 孔晓玲;蒋德云;侍红雷;何俊刚;张肇鲲;;甘薯粉丝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戴行钧;;长槽法制造适合加工粉丝的绿豆淀粉[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10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清;红色青春剧的类型归属与价值基点[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龚丹韵;如何才能表达好当代人[N];解放日报;2010年

3 曾一果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青春故事”中的现代都市与文化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李春利;电视剧《毛岸英》树立新偶像[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君娜;“红色青春偶像剧”跳出概念趋成熟[N];解放日报;2011年

6 实力传播集团突破传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郑香霖;寻找前一千名真实粉丝[N];中国经营报;2008年

7 崇然 文辉;为龙口粉丝出口撑起一片蓝天[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杨君 张新青 李志玲;龙口粉丝渴盼“身份证”[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9 铭万;苹果为自己营销出“超级粉丝”[N];经理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潘从宪 通讯员 宋军;百年“龙口粉丝”海外遭抢注[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睿;企业微博营销影响因素与短期效果测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3 温朝霞;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6年

4 郭明恩;基于图像的图像构建绘制和对象辨识[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金花子;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彦超;社交网络服务中信息传播模式与舆论演进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桂芳;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淑玉;数字时代两岸的对岸认识初探[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栾雪莲;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辉;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粉丝现象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2 林U,

本文编号:2285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285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