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专业社会工作对信访政策的嵌入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4:08
中国的信访政策自1951年实施以来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现代化转型,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使原有的信访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失真与异化,其合法性逐渐消解。因此,对信访政策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改革成为了当前的迫切要求。专业社会工作可以承接信访机构化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从而达到政府职能优化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难点在于,以提供社会服务为导向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信访领域中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张力,缺乏实践的自主性空间。我国目前专业社会工作对信访领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种形式,一是政府购买项目,二是驻岗社工。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文本分析,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社会服务行政化、内部治理官僚化和专业社工建制化的困境,专业社会工作在行政权力的强势管制下逐渐式微。嵌入是目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为了实现信访职能社会化的目标,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了专业社会工作对信访政策嵌入性发展的模式,即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赋权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力量支持两种路径同时推进的嵌入策略。在嵌入的初期,以理论入场作为切入点,首先在信访政策的设计规划阶段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进行嵌入,通过政府赋权,从顶层确立其合法性与权威性,与此同时,结合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恢复重建时期教育先行的特点,由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群体从基层开始,对原有的行政信访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与价值观内化,在提升专业认可度的同时缩小文化堕距,改变其对固有工作方式的路径依赖;在嵌入的中期,行政信访工作者在专业人员督导下进行理论的实践,并在与教育群体的合作下建立孵化基地,进行专业信访社会工作人才的储备;在嵌入的后期,以专业社工理论与人才供应为基础,成立信访社工组织,使其能发挥主动性,独立处理信访矛盾,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对信访政策由边缘向核心的结构性嵌入。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16
【部分图文】:
由图 3-2 信访政策文本的层级分布可以看出,关于信访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没有法律性文件,都是行政性的法规、规章。在其分布特点上现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横纵式分布网络,但是在横向结构上显得相对松散。并且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许多法规、规章的内在文本质量不高,立法技术缺陷等问题。980 1 1981 1982 9831 9814 985 1 986 1 1987 98 1 1989 90 1 91 1 92 1 193 194 951 916 917 9198 9 1 0 2 201 02 0203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209 2010 0121 0212 013 2 014 2 015 2 016 2图 3-1 1980—2016 年信访政策颁布的时间分布行政法规类司法解释类部位规章类地方法规类政策纪律类行业规范类政府文件类
层信访政策的特定情境以及这一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针对的就是这种以利益为主,并且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上访群体的基层环境。4.2.2 政策目标图 4-1 中,横向表示的是社会选择,纵向表示的是国家选择。信访政策的就在于能调和国家选择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关系。从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来分从 1951 年信访相关政策的出台开始,政府的诉求是要进行社会动员,而民众为利益性诉求,到 1978 年以后政府与民众双方对政策的目标确定基本上都定单纯的解决利益冲突,在 2000 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由于国家法性依旧在维护与巩固之中,所以国家的选择依旧是以冲突化解为主,而民众会选择逐渐出现了利益诉求与政治参与诉求并存,并且政治参与意识逐渐提高势。因此,就目前阶段来说,我国基层信访工作的目标是以维稳与控访为主,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是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影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的出现,发挥对信访群体的约束与管制职能。社会动员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6466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16
【部分图文】:
由图 3-2 信访政策文本的层级分布可以看出,关于信访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没有法律性文件,都是行政性的法规、规章。在其分布特点上现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横纵式分布网络,但是在横向结构上显得相对松散。并且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许多法规、规章的内在文本质量不高,立法技术缺陷等问题。980 1 1981 1982 9831 9814 985 1 986 1 1987 98 1 1989 90 1 91 1 92 1 193 194 951 916 917 9198 9 1 0 2 201 02 0203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209 2010 0121 0212 013 2 014 2 015 2 016 2图 3-1 1980—2016 年信访政策颁布的时间分布行政法规类司法解释类部位规章类地方法规类政策纪律类行业规范类政府文件类
层信访政策的特定情境以及这一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针对的就是这种以利益为主,并且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上访群体的基层环境。4.2.2 政策目标图 4-1 中,横向表示的是社会选择,纵向表示的是国家选择。信访政策的就在于能调和国家选择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关系。从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来分从 1951 年信访相关政策的出台开始,政府的诉求是要进行社会动员,而民众为利益性诉求,到 1978 年以后政府与民众双方对政策的目标确定基本上都定单纯的解决利益冲突,在 2000 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由于国家法性依旧在维护与巩固之中,所以国家的选择依旧是以冲突化解为主,而民众会选择逐渐出现了利益诉求与政治参与诉求并存,并且政治参与意识逐渐提高势。因此,就目前阶段来说,我国基层信访工作的目标是以维稳与控访为主,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是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影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的出现,发挥对信访群体的约束与管制职能。社会动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机会治理: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J];学术交流;2015年10期
2 吴同;陈蓓丽;;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信访的运作机制以及发展困境——以上海市专业社工介入信访C项目的个案服务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4 肖唐镖;;信访政治的变迁及其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1期
5 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年01期
6 张红;李栋;;中国信访制度:困境与变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田先红;;基层信访治理中的“包保责任制”: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 以鄂中桥镇为例[J];社会;2012年04期
8 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9 陈柏峰;;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年01期
10 尹利民;;“表演型上访”:作为弱者的上访人的“武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856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85646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