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09-03 00:28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示意图
乡村振兴是一定区域内乡村转型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功能提升的系统过程。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相对,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61]。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明确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类型,有利于科学识别乡村振兴极。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文和经济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规律[62]。中国广大山区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全面振兴最难啃的“硬骨头”。遵循“问题导向—精准定位—多元路径—示范模式”的逻辑框架[63],系统分析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内在作用机理,以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为前提,总结提炼出基于不同地域及发展需求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64]。基于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山区乡村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过程和格局、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重构的模式等方面加强相关研究,夯实中国山区振兴空间载体,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编号:3380033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示意图
乡村振兴是一定区域内乡村转型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功能提升的系统过程。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相对,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61]。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明确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类型,有利于科学识别乡村振兴极。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文和经济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规律[62]。中国广大山区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全面振兴最难啃的“硬骨头”。遵循“问题导向—精准定位—多元路径—示范模式”的逻辑框架[63],系统分析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内在作用机理,以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为前提,总结提炼出基于不同地域及发展需求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64]。基于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山区乡村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过程和格局、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重构的模式等方面加强相关研究,夯实中国山区振兴空间载体,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编号:3380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38003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