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1 05:18

  本文关键词: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学界对性别问题研究起源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形成。西方女权运动给当代女性带来的不仅仅是从事各类职业的机会、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思想上的解放,还有包括语言学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女性半边天的关注。两性差异和女性问题正在从自然学科领域逐步延伸到人文学科领域。自上个世纪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以来,语言学家们将女性言语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加以对比分析,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理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必然有它的社会根基。两性语言的差异表现于言语交际,根源于民族文化。在民族特征中最明显、最稳定的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因而,从文化角度归纳出男女差异的历史渊源成为必然。 男女言语差异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学学术价值,而且在语言应用方面也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此类学术研究虽然尚处起步阶段,但已经初具轮廓。俄罗斯语言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是成果斐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朝着深入化、全面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分析和判断语言中所包含着的性别因素,对于我们接受和理解那些男女语言上的差异是大有帮助的。 论文内容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一、引言部分;二、“性别—语言”问题的起源与研究现状综述,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会简要讨论西方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思潮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三、社会性别因素的语言文化分析,从语言文化角度阐释社会性别问题;四、言语交际实践中的两性差异分析,论证此类差异的存在;五、结语部分。本论文将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等学科的内容和知识。 描写事实、分析实例、归纳观点作为此次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第一,结合西方女权运动的历史事件及随之产生的女性主义思潮,阐述两者对后世语言学发展的影响——女性化语言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方向;第二主要从社会、文化、语用角度对一些语言单位和言语交际实例做出分析判断,,探究其根源与表现;第三,通过学习先前在这方的研究成果,力求使自己的观点有所新意。 虽然本篇论文在立题和内容上不能完全做到标新立异,大改前人的创作风格,但也将实实在在地讨论一些“性别——语言”两者间的问题。跨学科理论的应用,跨时段历史现象的阐述有助于性别语言问题的分析,使论文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提高不少。
【关键词】:社会性别 文化 言语交际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14;H0-0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0
  • 0 引言10-12
  • 0.1. 学术背景10-11
  • 0.2. “性别语言”研究的兴起与前景11-12
  • 第一章 性别语言问题的起源与研究综述12-22
  • 第1节 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12-15
  • 1.1.1 简述女权运动12-13
  • 1.1.2 女性主义思潮13-15
  • 第2节 三类“性别”概念之辩15-18
  • 1.2.1 “生理性别”概念15
  • 1.2.2 “社会性别”概念15-16
  • 1.2.3 “性范畴”概念16-18
  • 第3节 关于俄语中性别语言问题的研究18-21
  • 1.3.1 俄罗斯学者的研究及其成果18-19
  • 1.3.2 中国俄语界的研究及其成果19-21
  • 第4节 本章小结部分21-22
  • 第二章 社会性别定型的语言文化分析22-37
  • 第1节 “定型”理论的产生22-24
  • 第2节 语言与“文化定型”24-26
  • 第3节 社会性别定型26-28
  • 第4节 社会性别的语言学研究28-30
  • 第5节 东正教下的男性本位论与女性世界图景30-34
  • 第6节 男性化与女性化:社会性别的隐喻34-35
  • 第7节 本章小结部分35-37
  • 第三章 言语交际实践中的两性差异分析37-49
  • 第1节 男、女不同的交际策略37-39
  • 3.1.1. 从小养成的交际习惯37
  • 3.1.2. 交际的目的性37-38
  • 3.1.3. 交际的开场内容38-39
  • 第2节 言语交际风格的性别差异39-45
  • 3.2.1. 交际的话题选择39-40
  • 3.2.2. 交际的话语量40-41
  • 3.2.3. 交际的“冲突”与“礼貌”41-42
  • 3.2.4. 交际的文化因素42-45
  • 第3节 俄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45-48
  • 3.3.1 “性别歧视”的表现45-46
  • 3.3.2 “性别歧视”的成因46-48
  • 第4节 本章小结部分48-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毓隽;;模糊限制语的合作原则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黄玉明;;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语用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杨毓隽;;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原则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胡淑兰;李红瑛;;言语交际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贝新祯;;一种否定方式的语用分析[J];思维与智慧;1993年01期

6 王育林;浅谈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玉林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7 贾永芳;;英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袁瑾;;对《西厢记》中红娘的言语的语用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文元;大学生言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邱志华;李晖;刘军明;;模糊语言的言语交际功能[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5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7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rinalini Sinh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培育社会性别文化 实现真正平等[N];广州日报;2003年

4 实习记者郑巧;探索更为开放的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峥嵘;传媒,切莫加剧社会性别歧视[N];新华日报;2001年

6 见习记者 钱蓓;百年风华 继往开来[N];文汇报;2010年

7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薄洁萍;社会性别与西方妇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郭松义;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一些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7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茹;言语交际中误解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新艳;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关联顺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付丽君;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越明;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孙秀丽;从言语行为角度看成功言语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林易;基于语境顺应理论的言语交际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冶;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吉林大学;2004年

8 龚宏燕;论语文教育中人际关系的理念及其实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郝海燕;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超慧;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及语用理解[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语言与性别问题的语言文化和语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04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