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时代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

发布时间:2017-07-06 00:14

  本文关键词:网络时代的女大学生性别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 女大学生 性别误区 性别教育


【摘要】:媒介与性别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介中存在的性别误区对女性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成为女性主义学者关注的一个重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目前较为活跃的腾讯、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中有关女大学生新闻报道的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在相关报道的内容上,女大学生受难形象和负面形象是网络媒体形象构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性观念开放”、“求助者形象”、“弱智化形象”、“高消费形象”、“心理脆弱者”;在相关新闻议题的设置上,主要聚焦于女大学生的身体、情感、工作等方面,例如:“情色化的身体”、“另类化的求职”、“畸形化的情感”、“变味化的学习”等,呈现出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污名化现象。 网络传播中性别误区的生成与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相关,但更重要的,仍然是传统的性别刻板模式、性别理念、性别关系在网络中的折射。而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使其所倡导的理念、价值观又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网络传播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塑造及其所传递的错误的性别意识必然会误导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生发展。 鉴于此,有必要在高校加强性别教育和在网络中倡导正能量的传播。一方面,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性别教育的缺失,纳入性别教育理念,培养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完善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促进网络媒体反思其社会责任,提高媒介工作者的性别敏感度,传播积极健康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形象,倡导网络正能量的传播,探讨两性平等、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传播 女大学生 性别误区 性别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C913.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研究综述10-13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1-13
  • 1.4 研究方法13
  • 2 网络传播的特征13-16
  • 2.1 网络传播的特征13-15
  • 2.1.1 传播速度的超时空性13-14
  • 2.1.2 传播信息的个性化14
  • 2.1.3 传播媒介的超媒体性14
  • 2.1.4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14-15
  • 2.2 网络传播的陷阱15-16
  • 2.2.1 网络传播的失实15
  • 2.2.2 商业化的议程设置15
  • 2.2.3 把关人的地位弱化15-16
  • 2.2.4 信息传播环境污染16
  • 3 网络传播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塑造16-21
  • 3.1 网络传播中女大学生报道的调查数据16-18
  • 3.2 网络传播相关报道中的女大学生负面形象特征18-19
  • 3.2.1 性观念开放18
  • 3.2.2 求助者形象18
  • 3.2.3 弱智化形象18
  • 3.2.4 高消费形象18-19
  • 3.2.5 心理脆弱者19
  • 3.3 网络传播中有关女大学生报道的典型议题设置19-21
  • 3.3.1 情色化的身体19
  • 3.3.2 另类化的求职19-20
  • 3.3.3 畸形化的情感20
  • 3.3.4 变味化的学习20-21
  • 4 网络传播中性别误区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分析21-27
  • 4.1 网络传播中的性别误区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21-24
  • 4.1.1 婚恋道德失范21
  • 4.1.2 女性恐剩21-22
  • 4.1.3 “一夜成名”之梦22-23
  • 4.1.4 造美盛行23-24
  • 4.2 网络传播中性别误区的成因24-27
  • 4.2.1 传播者性别意识缺失24-25
  • 4.2.2 传统刻板印象折射25
  • 4.2.3 网络消费主义盛行25-26
  • 4.2.4 对性的错误认识26
  • 4.2.5 网络传播监管失效26-27
  • 5 高校性别教育对网络传播性别误区的纠正意义27-34
  • 5.1 高校性别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的具体路径27-30
  • 5.1.1 纳入性别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平等的校园文化28
  • 5.1.2 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组建能从事性别教育的师资队伍28
  • 5.1.3 开设女性特色课程,将性别视角纳入课程体系28-29
  • 5.1.4 利用新媒介创新教育途径,拓展性别教育的渠道29-30
  • 5.2 性别教育对女大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30-31
  • 5.2.1 培养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30
  • 5.2.2 完善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30-31
  • 5.2.3 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1
  • 5.3 对网络传播中性别误区的纠正31-34
  • 5.3.1 提升媒介工作者的性别敏感度31-32
  • 5.3.2 加强网络审核与监督,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32
  • 5.3.3 在网络中倡导正能量的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2-34
  • 结语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海波;传媒对女性“象征性地歼灭”[J];报刊之友;2003年02期

2 卜卫;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传播新技术与女性[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

3 黄菡;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

4 卜卫;妇女媒介需要女性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2期

5 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年01期

6 董媛媛;王涪宁;;美国防止互联网色情信息侵害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评述[J];国际新闻界;2010年02期

7 刘霓;信息新技术与性别问题初探[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8 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徐杰玲;李曦;;新时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的反思[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524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24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