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已婚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的影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06:07

  本文关键词:已婚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的影响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 就业模型 职业地位 家庭地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流动渐趋频繁,职业地位的分化也愈演愈烈。但是在轰轰烈烈的社会结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仿佛女性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女性多存在职业中断,形成的是“M型就业模式”,是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女性往往被忽视。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大规模进入社会开始就业,并在其一生中都有自己的职业,即使结婚生子后,也不影响其职业生涯。日本有个名词叫“母亲规范”,是说孩子三岁以前母亲应该辞职专门照顾孩子,但是在中国,祖父母帮忙照看孩子,年轻的父母继续工作似乎成了另一种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是家庭顶梁柱以及经济收入唯一来源的时代结束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职业结构的变迁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伴随着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女性职业也有趋高级化的趋势,女性也逐渐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些都促进了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使女性在家庭中更具影响力。本研究就是试图探讨女性就业模式形成之后其职业地位的变迁对家庭地位是否发生了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中国女性就业模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说明,随后叙述了发达国家M型就业模式的形成原因,之后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不同于M型就业模式的梯形的持续就业模式并对梯形的持续就业模式进行了解读。其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的各种影响。按照女性职业地位的不同,将家庭类型分为三种:男高女低、女高男低和男女差不多的家庭,并在家庭权利、家庭权力以及家庭责任三个维度比较了具有不同职业地位的女性家庭地位的异同,得出女性的职业地位对家庭关系以及家庭地位存在影响的结论。再次,本文依照三类不同的家庭类型考察女性对家庭的主观满意度,得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印证了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确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调查了人们对女性就业的看法,发现传统性别观念逐渐被消弱,人们普遍赞成女性就业。最后,本文对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影响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女性 就业模型 职业地位 家庭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6
  • 一、问题的缘起8-9
  • 二、文献综述9-13
  • (一)国外研究综述9-10
  • (二)国内关于职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研究综述10-13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13-16
  • (一)研究意义13-14
  • (二)研究思路14
  • (三)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中国女性就业模式及其特点16-23
  • 一、中国女性就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6-17
  •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就业模式逐步形成16
  • (二)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就业模式16-17
  • 二、发达国家女性的M型就业模式17-19
  • (一)M型就业模式的形成17-18
  • (二)M型就业模式对已婚女性的影响18-19
  • 三、中国女性的梯型持续就业模式19-22
  • (一)梯形持续就业模式解析19-20
  • (二)中国女性就业的特点20-22
  • 小结22-23
  • 第三章 已婚女性职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调查研究23-35
  • 一、女性的职业地位与家庭权力的实现23-28
  • (一)家庭事务决策权24-26
  • (二)个人事务决策权26-27
  • (三)家庭财产的支配权27-28
  • 二、女性的职业地位与家庭权利的拥有28-29
  • (一)夫妻的互动交流28-29
  • (二)人身自由权利29
  • 三、女性的职业地位与家庭责任的承担29-34
  • (一)家务劳动的分工与承担30-32
  • (二)对家庭经济的支持32-34
  • 小结34-35
  • 第四章 三种不同家庭类型的主观地位满意度35-39
  • 一、女性满意度调查35-37
  • (一)家庭地位满意度35-36
  • (二)尊重程度满意度36-37
  • (三)家务分工满意度37
  • 二、主观态度调查37-38
  • (一)对传统观念的反思38
  • (二)对女性工作的认同38
  • 小结38-39
  • 结论39-41
  • 附录41-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历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鸿;边缘化: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式微[J];社会;2000年05期

2 徐安琪;夫妻权力模式与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研究[J];浙江学刊;2004年02期

3 李晓莉;;女性家庭地位的微观经济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顾玮玮;;双重压力: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的新困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刘鑫财;李艳;;流动因素对农村已婚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陕西省数据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5期

6 刘启明;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指标建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06期

7 杨秀云;浅析现代妇女的家庭地位和职业地位[J];妇女学苑;1994年03期

8 李蒙蒙;;现代农村婚姻——基于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2期

9 闫丽环;;试论明代妇女的家庭地位[J];文教资料;2013年10期

10 单彦彦;关于妇女家庭地位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庆云;;当代老人的家庭地位问题及对策[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唐滨菊;;老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兰俏梅;;畲族妇女的家庭地位[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4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顾一琼;88%受访女性满意家庭地位[N];文汇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梁洪波;妇女的家庭地位[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记者 李慧颖 唐素娅;九成女性对家庭地位表示满意[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4 记者 张丽 通讯员 陈晔;八成女性满意家庭地位[N];浙江日报;2011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张红萍;透过数据察隐情[N];中国妇女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刘旭;近八成女性对家庭地位满意[N];中国妇女报;2012年

7 王丽 陈菲;家庭地位有所提高 社会权益仍缺保障[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吴灿新;现代妇女:和谐家庭的纽带[N];南方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蓝青;不同的国家 相同的孝道[N];中国老年报;2006年

10 木耳;读读这些数据看看女性变化[N];解放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常欣;古罗马贵族母亲家庭地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温蓉;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梁素丽;宋代女性家庭地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王清;妇女家庭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崇佳;近代印度女性家庭地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6 周艳;回族农村妇女的社会资本对其家庭地位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石洋;河北省妇女家庭地位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张玉凤;农村90后妇女家庭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董雪;已婚女性职业地位对家庭地位的影响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10 田鸿燕;一个土家族村落中的女性家庭地位[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49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49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