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 黔滇交界地区
【摘要】:研究背景: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逐渐加大,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的感染数量也在逐年增高,大部分感染者都有外出打工的历史。因此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研究很有必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该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及其与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本地区该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干预措施,指导和优化本地区艾滋病防控策略。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地处黔滇交界地区的贵州省兴义、威宁、七星关区三个地方,,对1270名工作场所流动人口进行了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与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调查。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 研究结果:有性行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共247名。男性占58.1%,女性占41.9%;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59.5%;能流利说汉语的人占88.3%;在婚或有同居对象的流动人口80.6%;以企业工人为主,占72.9%,且月均收入较低,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62.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1.9%。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的仅为2.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间接近6个月,平均流动城市数为1.53个,平均流动性为1.67。初次性行为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57.1%;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6.7%、25.95、8.1%,而且使用安全套比例极低,分别为9.1%、9.4%、0.0%。离开户籍地时间、打工城镇数、迁移类型、在本地连续居住的时间与高危性行为具相关性(P0.05)。 研究结论: 1.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资较低,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2.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 3.黔滇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婚前性行为、多伴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的比例较高; 4.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离开户籍地时间、打工城镇数、迁移类型、在本地连续居住的时间与其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有关。
【关键词】: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 黔滇交界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2
- 1.1.1 选题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13
- 1.2.1 研究内容12
- 1.2.2 研究目标12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13
- 2 文献回顾13-28
- 2.1 艾滋病流行状况及传播途径13-15
- 2.1.1 艾滋病流行状况13-14
- 2.1.2 艾滋病传播途径14-15
- 2.2 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15-17
- 2.2.1 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研究状况15-16
- 2.2.2 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理论基础16-17
- 2.3 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17-19
- 2.3.1 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研究现状17-18
- 2.3.2 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18-19
- 2.4 流动模式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19-22
- 2.4.1 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19-20
- 2.4.2 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20-21
- 2.4.3 流动人口的聚集区的环境21
- 2.4.4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寻求健康服务意识21-22
- 2.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特征22-26
- 2.5.1 流动规模较大呈上升趋势23
- 2.5.2 性别比例低年龄主要集中在工作年龄23-24
- 2.5.3 七成以上来自农村24
- 2.5.4 一半分布在广东及其他四省24
- 2.5.5 少数民族省份省内流动居多24-25
- 2.5.6 流动的距离和时间成反比25
- 2.5.7 近半数因经济性原因流动25
- 2.5.8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33 年25
- 2.5.9 婚姻状况与流动距离关系明显25-26
- 2.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研究现状26
- 2.7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26-28
- 3 资料来源与分析28-35
- 3.1 研究区概况28-29
- 3.2 调查地点、对象29
- 3.3 调查样本量29-30
- 3.4 调查内容及测量指标30-33
- 3.4.1 流动模式30
- 3.4.2 艾滋病高危性行为30
- 3.4.3 其他变量30-33
- 3.5 统计分析33-35
- 4.研究结果35-48
- 4.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35-40
- 4.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人口学特征35-36
- 4.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36-39
- 4.1.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其他情况39-40
- 4.2 调查对象的流动模式分析40-44
- 4.2.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一般流动情况40-41
- 4.2.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分析41-44
- 4.3 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分析44-46
- 4.4 流动模式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分析46-48
- 5.讨论48-53
- 5.1 研究结果讨论48-51
- 5.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一般情况48
- 5.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信息48-49
- 5.1.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情况49
- 5.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分析49
- 5.1.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高危性行为49
- 5.1.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关系分析49-51
- 5.2 研究方法讨论51-53
- 6.结论与建议53-55
- 6.1 结论53
- 6.2 建议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5
- 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调查问卷58-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2 李春英;;解读中国人口报告数据[J];地理教育;2011年Z2期
3 傅俊华;;危害铁路运输高危人群概念、构成要素及特征之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林巧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9期
5 王瑞平;武俊青;姜综敏;黄西戎;陶林;;深圳市流动人口性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04期
6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年01期
7 马永梅;聚焦流动人口[J];人民公安;1995年15期
8 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1年03期
9 骆华松,敬凯;流动人口与HIV/AIDS扩散——以云南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0年03期
10 骆华松,莫国芳,吴瑛;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分析[J];思想战线;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杰;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琪;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流动宣传干预模式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吴瑛;城市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透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64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6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