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6:11

  本文关键词: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村落 京郊延庆地区 风貌传承 类型学


【摘要】:延庆地区地处北京通往山西及内蒙古的咽喉要冲,,是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外第一重镇,是守卫京畿的西北门户,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北方边塞文化和拱卫京城的特殊使命造就了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独有的形态特征,经过解放前战火的洗礼与解放后快速的经济发展,延庆地区村落风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在对延庆地区18个传统村落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引入类型学方法通过对“表层”结构——村落平面形态和空间组织的辨别和分类达到对“深层”结构——类型的归纳,即对北方边塞文化下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认识。 本文第一章概述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现状,提出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理论实践研究现状提出将类型学应用于传统村落风貌解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的生成环境和发展背景进行梳理,揭示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的成因和发展脉络,依据类型学思想分类;第三章简要叙述对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的调研过程,通过对现状调研成果的分析提出村落风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运用类型学方法从村落环境、公共空间、民居院落三个层面对其组织方式、平面形态、构成要素、空间序列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取传统村落风貌原型;第五章探讨以村落原型为基础的风貌传承策略与方法,实现原型转换。
【关键词】:传统村落 京郊延庆地区 风貌传承 类型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与题目来源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题目来源9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9-11
  • 1.2.1 研究对象9-11
  • 1.2.2 研究范围11
  • 1.3 研究现状11-16
  • 1.3.1 政策层面11-12
  • 1.3.2 理论层面12-14
  • 1.3.3 实践层面14-16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6-17
  • 1.4.1 研究目的16-17
  • 1.4.2 研究意义17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17-18
  • 1.5.1 研究方法17
  • 1.5.2 技术手段17-18
  • 1.6 论文研究框架18-19
  • 第2章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的生成环境19-30
  • 2.1 自然环境19-22
  • 2.1.1 地形地貌20-21
  • 2.1.2 气候条件21-22
  • 2.1.3 自然资源22
  • 2.2 历史文化环境22-26
  • 2.2.1 远古时期——炎黄之争23
  • 2.2.2 秦汉唐明——建置军城23-25
  • 2.2.3 近代变迁——衰落与复兴25-26
  • 2.3 村落类型的形成26-29
  • 2.3.1 村落形成与变迁的主导因素26-27
  • 2.3.2 不同主导因素下形成的村落类型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现状剖析30-47
  • 3.1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调研30-41
  • 3.1.1 调研村落选取30-32
  • 3.1.2 调研思路与方法32
  • 3.1.3 调研内容32
  • 3.1.4 调研现状评价32-41
  • 3.2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再认识41-43
  • 3.2.1 历史文化价值41
  • 3.2.2 经济价值41
  • 3.2.3 科学研究价值41-43
  • 3.2.4 教育价值43
  • 3.3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问题——保护与传承问题43-46
  • 3.3.1 村落空间结构异变43-44
  • 3.3.2 公共建筑日渐衰败44-45
  • 3.3.3 民居建筑风貌异变45-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征47-85
  • 4.1 村落选址及营建模式类型47-49
  • 4.1.1 “背山面水”理想模式47
  • 4.1.2 “平原堡寨”象征模式47-48
  • 4.1.3 “关卡要塞”防御模式48-49
  • 4.2 村落空间结构模式类型49-64
  • 4.2.1 空间组织模式49-50
  • 4.2.2 平面布局形态50-52
  • 4.2.3 道路组织结构52-54
  • 4.2.4 空间构成要素54-64
  • 4.3 公共建筑类型及其组织模式64-70
  • 4.3.1 公共建筑类型及其组织模式64-68
  • 4.3.2 防御性建筑类型及其组织模式68-70
  • 4.4 院落空间组织模式类型70-76
  • 4.4.1 院落群体空间组织模式类型70-73
  • 4.4.2 院落空间组织模式类型73-76
  • 4.5 民居建筑单体类型及风貌特征76-83
  • 4.5.1 平面形式76-78
  • 4.5.2 空间结构78
  • 4.5.3 建筑造型与细部78-83
  • 4.6 本章小结83-85
  • 第5章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传承85-108
  • 5.1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的经营与发展85-89
  • 5.1.1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动力的探寻85-87
  • 5.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87-89
  • 5.2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89-90
  • 5.2.1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89
  • 5.2.2 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特色开发89-90
  • 5.2.3 新村建设传承传统村落特色90
  • 5.3 延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传承方法90-107
  • 5.3.1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修复90-95
  • 5.3.2 传统村落空间意象的再现95-98
  • 5.3.3 公共建筑的保护与利用98-101
  • 5.3.4 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101-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结语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1
  • 致谢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2 李文兵;;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古村落旅游主题定位与策划模式研究——以岳阳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1期

3 孙克勤;;解读京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J];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01期

4 张建;刘嘉;奚江波;;北京古村落保护方法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3期

5 谭伟明;;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6 欧阳文;北方山地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为例[J];华中建筑;2002年03期

7 王茵茵;车震宇;;阿尔多·罗西类型学视野下对古村落形态研究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0年05期

8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年05期

9 张振;传统聚落的类型学分析[J];南方建筑;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0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0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