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4-17 09:1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虽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论述,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民都有深刻的论述,从经典文本中整理和提炼出他们的思想脉络,确保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正本清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历史资料的整理,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本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入手,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人民”概念的内涵。其次陈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人民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以及他们对实现人民解放途径的探索。接着阐述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思想理论的继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做出的新贡献,讲述了列宁对“人民”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列宁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丰富成果,探讨了毛泽东至习近平以来历届领导人对待人民的基本立场和情感,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理论上的丰富与在实践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二部分:第二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整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提出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人民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先进性、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四个本质特征。 第三部分:第三章依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境遇下的发展机遇是国际上整体局势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以及国内良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指出了在机遇的背后也充满了风险与挑战。通过具体分析当前发展人民主体的有利环境以及不利因素,指出了造成当前一些问题和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异化、主体认识不足和主体选择不良。 第四部分:第四章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现的途径,分别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制度改革、人民自身七个方面、多重角度来阐述了人民观的发展路径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局面;政治改革是为了健全人民民主,将人民当家做主落到实处;文化建设是为了建设文化强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通过文化创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民生建设是使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加富裕,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我们天蓝水绿的生活家园,也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党建是通过党内不断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人民自身建设是通过不断提高人民自身素质,加强人民的自身觉悟水平,能够踊跃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人民主体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38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言11-15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11-12
- 1. 论文选题的理由11
- 2. 论文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2-14
- 1.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2-13
- 2.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3-14
- (三) 论文研究方法14-15
- 1. 文献分析法14
-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4
- 3.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4-15
- (四) 论文创新之处15
- 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15-37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始人15-22
-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概念的界定15-17
- 2.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17-18
- 3.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解放目标的阐述18-20
- 4.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解放途径的探索20-22
-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22-26
- 1.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概念的继承与发展22-23
- 2. 列宁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23-26
- (三)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发展——我国主要领导人的人民观26-37
- 1. 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26-29
- 2. 邓小平对“人民”概念的丰富与发展及其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29-32
- 3. 江泽民“新社会阶层论”及其人民观的主要理论特色32-33
- 4. 胡锦涛对“人民”概念的新阐释及其人民观的主要内容33-35
- 5. 习近平人民观的新视野35-37
- 二、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37-44
- (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人民”概念的内涵37-38
- (二)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观点38-41
- 1. 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力量38-39
- 2. 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39-41
- 3.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41
- (三)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本质特征41-44
- 1. 阶级性42
- 2. 先进性42-43
- 3. 实践性43
- 4. 科学性43-44
- 三、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现的当代境遇44-50
- (一)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面临的机遇44-46
- 1. 世界整体局势的和平与发展44-45
- 2. 国内良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45-46
- (二)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面临的挑战46-50
- 1. 国际环境变化对人民观的影响46-47
- 2. 国内面临的多重社会问题47-50
- 四、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现途径50-63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50-52
-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50-51
- 2.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51
- 3. 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形成城乡共同繁荣局面51-52
- (二)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民主52-54
- 1.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真正代表民意52
- 2.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确保人民依法行使民主52-54
- 3. 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4
- (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4-56
- 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民文化归属感54-55
- 2. 实现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5-56
- (四) 加强民生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物质需求56-58
- 1. 继续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6-57
- 2.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57-58
- (五)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8-59
- 1. 深化生态文明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8-59
- 2.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环境保护至于制度保护之下59
- (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59-61
- 1. 加强政府服务精神的培育,创建服务型政府59-60
- 2. 广开贤路,加强党内人才队伍建设60
- 3. 严明党纪,拒腐防变60-61
- (七)加强人民觉悟意识,促进人民自立、自主、自强精神61-63
- 1. 开展全民阅读,提高人民文化知识61
- 2. 加强人民实践锻炼,提高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61-63
- 结语63-64
- 注释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万光侠;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胡彦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与当代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寇清杰;;列宁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10期
4 王燕;葛笑如;;试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8期
5 衣芳;王爱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6 田心铭;;“以人为本”的含义辨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12期
7 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年01期
8 耿庆彪;论邓小平的群众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5期
9 杜鸿林;王其辉;;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建华;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王茜;马克思群众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1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