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1:05
本文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局的高度,分别从文明发展、生产力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深入解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治理理论体系。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习近平的生态治理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毛泽东思想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为现实来源。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始就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先后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大农业概念和发展生态林业的思想,形成了思想的萌芽。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在领导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提出要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提出要建设社会生态文化和人民环境意识,强调浙江要根据本省实际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习近平在十八大以后提出了“生态生产力”论断,提出要通过最严密的法治和制度来保障生态建设,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同时阐明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意义,其生态治理理论开始成熟。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理论要求实现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要求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通过高位推动和区域协调、建设生态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制度和法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习近平的生态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极大丰富,是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拓展。它对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已经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促进中国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生态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X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导论11-19
- 一、研究起源与意义11-12
- (一) 问题起源11-12
- (二) 研究意义12
- 二、相关研究综述12-14
- 三、理论基础14-17
- (一) 生态政治理论14-15
- (二) 生态治理理论15-16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16-17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9
- (一) 研究内容17
- (二) 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19-28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9-22
- (一) 理论渊源19-20
- (二) 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20-21
- (三) 自然生产力思想21-22
- (四) 物质交换理论22
- 二、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22-24
- (一) 控制人口22-23
- (二) 水利建设23
- (三) 保护环境23-24
- 三、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4-26
-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4-25
- (二) 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5
- (三)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5
- (四) 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和科学的关系25-26
- 四、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26-28
- (一) 江泽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26-27
- (二) 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27-28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28-40
- 一、萌芽阶段28-31
- (一) 促进林业发展28-29
- (二) 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的大农业29-30
- (三) 林业体制改革30-31
- (四) 发展特点31
- 二、发展阶段31-35
- (一) 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32
- (二) 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32-33
- (三)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3-34
- (四) 发展特点34-35
- 三、成熟阶段35-40
- (一) 人与自然关系35-36
- (二) “治理”概念的引入36
- (三) 制度和法治建设36-37
- (四) 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37-38
- (五) 生态公共产品38
- (六) 发展特点38-40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内容40-50
- 一、生态治理的主体40-42
- (一) 执政党和政府40-41
- (二) 市场和企业41
- (三) 社会组织41-42
- (四) 居民42
- 二、生态治理的对象42-44
- (一) 环境污染治理42-43
- (二) 保护自然生态43-44
- (三) 合理利用资源44
- 三、生态治理的目标44-46
- (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4-45
- (二) 提供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45
- (三)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45-46
- 四、生态治理的工具46-50
- (一) 政策引导46-47
- (二) 生态文化建设47
-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7-48
- (四) 制度与法治建设48
- (五) 国际合作48-50
-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意义50-53
- 一、理论意义50-51
- (一) 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0
- (二) 深化了对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识50-51
- (三)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拓展51
- 二、现实意义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茂荣,聂文星;国外关于世界环境组织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715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715102.html